第(1/3)頁 本來劉欣雨打算過完「雙搶」等方靜有空再一起商量辦廠的事,但是家里的事不需要她幫忙,而她又不是個能閑得住的性子,干脆先去公社和縣里咨詢可否允許私人辦廠,如果允許又有些什么樣的政策。 當然在往公社和縣里跑之前,劉欣雨先了解一些村里對自家與方家私下做小本生意的反應。 「眼紅的人多了,特別是大房那一家,不止一次找支書反應,要求支書割了咱們家的尾巴。」一提起這事,陳招娣就一肚子的氣。.z.br> 通過陳招娣的講述,劉欣雨對在村里辦廠有了些信心。 雖然眼紅的人,只要村干部對此執保護和支持態度,就不怕村民反對。 辦廠光靠自家有限的人手肯定是不夠的,那么就需要招人。 辦在村里的小廠,當然要從村里招人。 隨著進廠子做工鄉親從數的增加,支持的聲音必定蓋過反對的聲音。 再說了之后幾年國家的改革力度越來越大,關于個體經濟的相關政策相繼出臺,會有越來越多個體手工業、個體建筑業、個體商業出現。 劉欣雨之所以敢買那么多的零部件回來,是因為四月召開的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會議,明確提出各地可以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個體勞動。 為了吃透這個政策,她曾經咨詢過相關部門,甚至私下里與王司長進行過這方面的討論,結果都有些模棱兩可,主要還要是看當地的政策。 幾十年以后的烏縣是出了名的經濟發達,位列百強縣前列。 劉欣雨覺得烏縣能在幾十年之后位列百強縣前列,改革之初的步伐應該比別人快比別人大。 當然陳招娣這里能了解的只是村里鄉親的反應,劉欣雨更想知道的是當地領導層的反應,為此特地去了趟張支書家。 劉欣雨到張支書家的時候,張支書并不在家,張海生倒是在。 于是與張海生聊了些北湖省那邊的情況。 劉欣雨覺得失望的是張海生對功課十分上心,對學業以外的事卻關心不足,提供不了有用的信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