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七人站的整齊,竟給眾人一種壯士的氣勢,可是熟知明朝的周乾,看著翰林七官,心中卻有一番不同的看法和意見。 文官們大多數都能見風使舵,尤其在初入官場時,總會得到一兩個大儒名士指點,便成為老師先生。 他們并非完全是因為感恩錢唐,更多的還是立場和利益,各種朝堂之爭的磨合與算計。 就如淮西勛貴和江浙黨,他們因為派系和地方,分分合合。因為政見與利益,在朝堂中步步為營。 朝堂更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名利場和獵場,看起來威風體面,實則是江上孤舟,見風使舵。 不論他們挑戰出自哪一種,周乾都要迎接,至少說的有道理。 翰林院這幾個,自然也不全是為了錢唐,更多的只是象征性比試,免得雅集結束,落個仇人之稱。 學宮這雅集上,更多的都是圍觀周乾如何應對翰林七官,只有藍玉擔心周乾萬一輸了下跪。 “你們與錢唐都是有提點之恩,難免會有故意坑害之嫌。”藍玉走到學宮正殿中。 人群里有蔣瓛派來的,今晚若是周乾下跪給錢唐認錯,朱元璋第一個先要蔣瓛的腦袋。 因此蔣瓛早就安排好,就算最后失敗,也要攪局。 誰知,周乾勝了錢唐。原本松了口氣的錦衣衛,又提心吊膽起來,只好攪渾水。 幾個便衣錦衣衛也叫嚷道:“你們都是江南官吏,萬一你們使詐,他一個普通百姓如何比得過你們這些科舉中的頭名。” 一石激起千層浪,就像帶節奏一樣,開始議論起來。 翰林官員今天也只是來給錢唐捧場論文章,并不想引起群憤,何況他們很在意名聲,做不出來那種以多欺少的事情。 周乾挑了挑眉毛,大明翰林之盛是前代沒有的,從制度上講,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咨議政事的職官機構,從事誥敕起草,史書修纂和經筵侍講這些。 翰林院可以說是大明人才的匯集和輸出之所。 聽到下面人口中的江浙黨和淮西黨之分,翰林院幾人覺得有些不妥。 今晚人多口雜,經過前思后想,七人決定就地取材,尋個大家口中的事情比試。 底下此時有人喊道:“馬上快到點燈時分,到底還比不比啊?” “就是,我到要看看你們南人文官怎么對付這個農戶小輩。”人群中或許有和翰林官員不對付的,直接扔出來爭議話題。 齊楚浙黨如今這個稱呼還沒有流傳開來,到了明末,明神宗萬歷中期到明熹宗天啟時,以內閣輔臣浙江人沈一貫和方從哲等人為主。 湖廣官員官應震等為楚黨,山東周永春等人為齊黨。 周乾心里也在權衡比試什么對他最有利。 見文官在那里猶豫,當下道:“不如我與幾位討論下為何南北文人科舉數量懸殊如何。” “好,快比啊!”學宮有人湊熱鬧。 七人想了想,點頭。 說到文人考試這方面,翰林七官也是很自豪的,大明開國至今,已經多次證明,北方士人落選最大。 “那便說說吧。”翰林學士趙理最先打開話題,劉有新也跟著符和:“我們是南人,北方文風確實這些年并不昌盛,這一點無法否認。 如今文人間多有流傳,已經引起南北文人學子的不滿,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稱我們為浙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