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更重要的,他還跟隨成祖皇帝朱棣參加了“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此,成祖皇帝甚至專門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的軍銜,可見成祖皇帝對他的看重。 還好,鄭和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太監,他對明成祖相當的忠心,成祖皇帝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絕對不打折扣。 于是,就有了流傳青史的“鄭和下西洋”,他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航海家、外交家,為大明的外交、外貿、甚至是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明也呈現出難得的“永樂盛世”。 接下來的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兩朝,還是沒有太監干政,因為這個時候一心撲在外交和航海事業上的鄭和還在,其他小太監,沒人能踩著他出頭。 宣宗和仁宗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使大明的國力達到了極盛,史稱“仁宣之治”。 連續經過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大明可以說國富民強,天下無敵,按道理接下來應該能安享最少幾十年的太平盛世,可惜,接下來的明英宗朱祁鎮忘了太祖朱元璋的警告,重用太監王振! 這王振一上臺,立馬把太祖朱元璋掛在宮門口刻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摘下來,砸了個稀碎,以此來宣布,大明朝的太監雄起了! 他的確雄起了,他勾結內外官僚,誅殺正直官員,專橫跋扈,權勢熏天,不可一世,舉朝稱其為“翁父”。 結果,大明卻是痿了。 這個“翁父”差點把大明給瘟了,他慫恿英宗御駕親征,又指揮大軍到處亂竄,二十萬明軍被幾萬瓦刺騎兵殺的屁滾尿流,一百多名隨駕從征的文臣武將全部戰死沙場,就連英宗皇帝都被瓦刺部俘虜了,硬是創造出一個土木堡之變的奇跡。 土木堡之變差點斷送了大明數百年的基業,盛極一時的大明開始陷入急速衰敗中,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都受其影響,朝綱敗壞,民不聊生。 直到明孝宗弘治年,孝宗皇帝朱佑樘罷免奸佞,重用賢能,嚴加節制宦官,在他的治理下大明朝終于有了起色,百姓又開始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 可惜,好景不長,他兒子明武宗朱厚照又不計教訓,重用宦官劉瑾,這個劉瑾欺上瞞下、黨同伐異、納賄自肥、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