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幾只早出的黃鶯爭棲著向陽的暖樹,一對新燕飛來飛去忙著銜泥筑巢,遠處的野花競相開放讓人眼花繚亂,眼前的春草才剛剛沒過馬蹄。 張斌騎在高頭大馬上,望著隱映在紅花綠樹間的片片農(nóng)田,心中并沒有絲毫喜悅之情。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良田,然而卻沒有多少是真正屬于平民百姓的,大明的皇親國戚,公侯勛貴,還有朝中那些自命不凡的閹黨、東林黨,又有誰曾想過,沒有土地,平民百姓怎么活。 一天到晚只知道爭權(quán)奪利,放縱手下的鄉(xiāng)紳走狗到處兼并土地,還口口聲聲為國為民,狗屁。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他們都不懂,當?shù)讓拥钠矫癜傩蘸屯托l(wèi)軍戶都活不下去的時候,誰為他們生產(chǎn)糧食,誰為他們織布做衣,誰為他們沖鋒陷陣,誰為他們守衛(wèi)邊疆。 活不下去了,他們唯有造反。 這些人也不想想,逼的百姓造反對他們有什么好處,亡國之時又將發(fā)生多少慘劇! 想到這些,張斌不由一陣憤懣。 他暗暗起誓,有朝一日,大權(quán)在握,定要將這些滿嘴仁義道德,不顧百姓死活的垃圾一掃而光,還大明一個朗朗乾坤! 看著剛才在城中還有說有笑的縣令大人突然不做聲了,打馬在一旁陪同的趙穆連忙向后面揮了揮手,示意趕著馬車跟在后面的護院和衙役張差他們不要大聲喧嘩了。 原本熱熱鬧鬧的一群人突然沒了聲息,帶著幾個捕快在前面開路的謝正陽回頭看了一眼,隨即清咳一聲,示意趙興他們不要說笑了。 張斌并未穿官服,其他人也是身著便裝,這一行人的目的地是縣城東邊的東門山。 這東門山的確是座山,但同時也是個地名,涵蓋了縣城東門外數(shù)里方圓的地方。 正是因為東門山那里荒山比較多,離縣城又近,張斌這才選中那里作為土豆和紅薯的試種基地。 后面的兩輛馬車上裝的是一車土豆和一車紅薯,正是張斌請他父親去月港收購過來的。 張成德也不知道自己這寶貝兒子要土豆和紅薯干嘛,所以一樣的只給他買了十竹筐,總共也就千來斤的樣子。 原本張斌是想著一開始就在整個平陽全面推廣土豆和紅薯的,但是,東西運過來之后,他立馬就發(fā)現(xiàn)不妥。 因為運過來的土豆和紅薯都太小了,土豆才雞蛋大小,紅薯也才三指粗細,很明顯,這是種植方法不得當。 這就跟他前世第一次瞎種出來的差不多,后面,孤兒院請了經(jīng)驗豐富的農(nóng)民伯伯來指導(dǎo)了幾次,種出來的土豆和紅薯才達到正常大小。 這樣的個頭,估計一畝地收成最多五百斤左右,如果這個樣子就在整個平陽開始推廣,那就沒多大意義了,因為五百斤也就相當于三石多一點,產(chǎn)量并沒有明顯提高,如果再因為經(jīng)驗不到,給種死一部分,那就是勞民傷財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