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有一家已經(jīng)遷居出了江南,后來又接二連三搬家,不知道最終到底去了哪里,也不知道其后人是否還活著; 而另外兩家的后人則是還在江南。 其中一家已經(jīng)沒落了,僅剩一個小兒子,考中了秀才,在私塾里教書。 還有一個,則是攜家?guī)Э冢岬搅耸制h的郊外居住,據(jù)說是家里的老太太受不了鬧市里的喧囂,想去那里躲清靜。 至于真相是如何,只有去問了才知道了。 宴闕先帶著兩個暗衛(wèi),去了姓李的那家。 那家剩下那個小兒子教書的私塾,正巧遇上孩子們中午休息,宴闕帶著人在私塾后院找到了人。 李寧生看起來二十多歲,生的白白凈凈,時不時咳嗽兩聲,似乎是身體由什么隱疾。 宴闕隱瞞了自己的身份,只說自己是當年漠北一戰(zhàn)留下的將士的家人。 將士已死,但死前一定托自己要到江南來感謝恩公,所以特意來江南尋恩公來了。 李寧生聽到宴闕的說辭,表現(xiàn)得非常平靜。 他淡淡的說道,“那公子你來晚了,當年捐助漠北,是我爺爺做的決定,由我父親一手操辦,我的小叔從旁協(xié)助,不過他們?nèi)硕家呀?jīng)因病去世了,而當時我正在外地求學,回來之時連奔喪都沒有趕上,你不用謝我,我只不過是個不孝子罷了。” 宴闕仔細的觀察他的神情,見他實在不是在說假話,又朝暗衛(wèi)去了個眼神。 暗衛(wèi)微微點頭,示意他說的是真的,當時這家的小公子確實在外求學。 宴闕由此斷定,在這里應該問不到什么。 于是便問了那小公子,他的爺爺父親還有叔伯葬在哪里,自己想去敬一杯酒,燒些紙錢。 那小公子點了點頭,取來紙筆給他們寫了一個地址,還寫了他爺爺父親和叔伯的名字。 “就在那一片上,我每年都有去打理,那邊埋了不少人,你看著墳頭高高的,在一棵核桃樹下的三座墓碑,就是那里了。” 宴闕點頭準備離開,末了,還是轉(zhuǎn)身朝那小公子道:“節(jié)哀順變。” 那小公子什么也沒說,只點了點頭,重新轉(zhuǎn)過身去忙自己的事。 可宴闕卻從那背影里,看出了幾分落寞。 出了私塾,暗衛(wèi)手里捏著李寧生寫的那張紙,想收到懷里,卻被宴闕叫住了。 “”給本王看看,是葬在哪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