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章:謙益-《犁漢》


    第(1/3)頁

    料峭春寒,陽光燦爛。

    今日大桑里上晴空萬里,是個好日子。但現場的氛圍卻好似臘月隆冬,凝重得可怕。

    張黑子受了刑,此時正由張沖等人扶著,臥趴在木板車上,面如死灰,斗大的汗滾著。

    祭孫也由相親的里民攙著,坐在搬來胡床上,正喝著農家自釀的糟漿。

    這是度滿跑回家拿來的。

    他敬重這位湖海俠義的豪客,即便他是太平道的鄉道使。度滿覺得太平道就是裝神弄鬼,糊弄愚夫愚婦。

    他看過太平道徒們是如何符水治病的。

    先讓病人在四通八達的路口跪著,然后要朝四方叩首,過程中一定要心誠。之后,太平道士們就在手里寫個“丹”字,和在清水里,讓病人飲用。

    說,信者活,不信者,死。

    度滿看過這套后,就猜到整個機巧。

    這所謂的信者活,不信者死。其實只不過是活下來的人,曰信也,沒活下來的人,曰不信。所以,該死的還是要死,要活的終究是活。

    整個太平道都是一場騙局。

    是的,度滿一直很聰明,從小他就能編出一手好草鞋,甚至比他父親還強。

    他和張沖,張旦就是同學,張旦就是那個被他揶揄的吹鼓手。他們三人俱受書于鄉里書館,學《倉頡》《急就篇》。

    后來,他父親因驚馬而死,族里補償他,就專門出了一筆錢作為束脩,送他去東平陵縣的伏氏精舍深造。

    伏氏精舍的學術地位,別說是濟南,就說整個青州,整個天下都是無出其右的。只因天下五經之一的《尚書》就是伏氏所傳。

    伏氏學脈的祖師是秦朝的伏生。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經典就此絕跡。而獨獨伏生藏《尚書》于家璧。

    后來本朝太祖得天下,到文帝始重于文,而當時唯有伏生懂《尚書》,所以要召入京中傳學。但那會伏生已近九十,不良于行,就依舊傳學于鄉。

    四百年間,教學不斷,原先一脈的伏生《尚書》,也開成歐陽《尚書》,大小夏侯《尚書》三支,俱為當世顯學。但他們都尊伏氏為祖。

    即便后來濟南伏氏遷居瑯琊郡東武縣,甚至家法也改為了《齊詩》,但這里的伏氏精舍依舊是《尚書》的祖脈所在。

    每年,從天下郡國來此負笈游學者不下數千,或執鞭驅馬,或杖策步行,來往官道,不絕如縷。

    一開始,作為本地人的度滿很難理解,青徐海岱的學子來此也就算了,為何偏遠如涼益的西州學子,也要不畏霜雪,來此學經。

    要知道這東西萬里,光路上的時間就要一年,這一路還要遭遇山賊水匪,不如意就要丟了命。

    后來一位師兄就說出了其中道理:

    “萬里跋涉所圖者何?利也。學成此《尚書》,進者,為二千石,高爵厚祿,退者,回鄉教學,開一地之學風,悠游山水,豈不快哉。至于財米油鹽,自有弟子服其勞?!?

    原來,自孝武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元成二帝,選文吏,退法吏。大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儒家官僚選用標準。

    上到皇帝詔書,下到群臣奏議,莫不援引經義,以為依據。國有大疑,也以經典為斷。

    所以,不讀經,何以官。

    換句話說,想當官,就一定要治經。

    而且學了經之后,又能授業族人門客。授族人可保家聲不墜;授門人可張勢朝野。所以,有句話,“寧遺子孫一卷書,不留子孫千鐘粟?!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此家法,才可累世簪纓。

    他還給度滿舉了兩個本朝的現實例子,兩族俱為本朝數世三公。

    第一個是關東豪門,汝南袁氏,家法為《孟氏易》,是袁氏第一世三公袁安之父袁良,從孟氏精舍所學。

    當時袁良,不過是個六百石的縣令。而到其子袁安以降,四世皆出萬石三公,家資巨富,日常供奉,擬于王侯。此非《孟氏易》之助呼?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丹东市| 阿克苏市| 嘉义县| 霍邱县| 莱芜市| 天峻县| 乌拉特中旗| 灵川县| 资中县| 绥江县| 贞丰县| 五家渠市| 石河子市| 玛多县| 墨竹工卡县| 普格县| 咸丰县| 瑞金市| 阿拉尔市| 维西| 石渠县| 安福县| 泊头市| 城固县| 嘉祥县| 社会| 斗六市| 沙田区| 玛曲县| 怀远县| 榆中县| 东宁县| 会理县| 宜宾市| 陈巴尔虎旗| 墨竹工卡县| 丽水市| 江口县| 余庆县| 丘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