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隨之而來的是層出不窮的手機軟件和電腦軟件。 周銘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為了鼓勵學生大學和研究生去選擇與軟件工程有關的專業,一些院校聯合在社會上辦了一次軟件工程大賽。 大賽是用自己編寫的程序破解密碼。 根據他采訪的一些院校高層所說。 這次大賽一方面是讓高中和初中學生能夠對軟件工程一類的專業有一些了解,由此引導他們未來投入軟件工程的大軍中。 另一方面,是從社會招收人才,各個院校中已有的軟件工程類專業大多還在采用c++等老舊的編碼,無法適應phyton和java等興起的編碼語言。 所以他們想要從社會吸納一些優秀的程序員,讓他們進入學校來執教,提高學校的專業對口性。 這場比賽前幾名都有機會收到學校發出的offer。 周銘在那時候獲得了第四名,而且表現突出,新奇的代碼一下子就被京都的電子工程大學相中。 但采訪中周銘并不想回到學校,因此放棄這個機會。 從李啟明看到自己的采訪中,周銘還是想繼續在社會上工作,為軟件工程行業做貢獻。 “這個人后來怎么了?” 李啟明產生了好奇。 他采訪的習慣就是完成了采訪就將此人或者此事“扔掉”。 對于沒有“利用價值”的東西,他不會過多關注。 現在他已經死了。 但死人有時候可比活人有用! 盡管時間有些晚,李啟明還是聯系了一些自己獨特的“人脈”,將周銘后來的情況大致摸清楚。 在那次大賽后,周銘跳槽到了一個軟件巨頭公司。 憑借出眾的技術,逐漸在那個公司站穩腳跟。 奇怪的是,在四年前的某天,他突然辭職。 “是要單飛?” 李啟明看著信息想到。 單飛是這一行的常態。 一個程序員如果掌握了相應的人脈和足夠的技術,很有可能不會繼續在一個軟件公司待下去,而是另起門戶,自己當老板。 畢竟有了足夠的技術和人員支撐,誰愿意再當打工仔呢? 隨著李啟明繼續看下去,周銘并沒有另起門戶,而是……歸隱了? 這引起了他的好奇。 看接下來的情況,周銘幾乎沒有多少動態,似乎在研究什么東西。 一連三年左右,幾乎在任何平臺與社會上都找不到有關他的蹤影。 隨后就是最近一年,他自己組建了一個單人工作室,在江柏提到的那棟樓里面辦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