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葉舟本來以為他的這句話是嚴重的挑釁,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對方反而因為他說出“不會把應龍給他們用”而松了一口氣。 這讓葉舟大惑不解,不過,隨著談判繼續進行下去,他突然醒悟了過來。 坐在對面的這些人,跟坐在他自己身邊的這些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說得好聽點,他們算的是經濟賬,算的是用怎么樣的策略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可如果說得難聽點的話,這些人在意的不過是他們的腰包而已。 他們每個人都對應龍eda的真實實力無比清楚,也都知道如果放開對應龍的限制、任由它殺入國際市場的話,會給本國企業帶來什么樣的沖擊。 雖然葉舟之前公開發言說過不會把應龍賣給非華資企業,但他們以己度人,其實并不相信葉舟的話。 一個商人,怎么可能拒絕利潤呢? 開什么玩笑。 但是今天,葉舟當著那么多高層的面,在這樣一個正式的交涉場合說出來的話,就足以作為佐證了。 所以,他們對這個結果大為興奮。 應龍真的不會賣到國際市場? 那就好談了啊! 只要不進入國際市場,就不會對他們的利益形成太大的沖擊,你們自己玩自己的,雖然也會讓錢少賺,但至少,少賺得有限。 那么這樣一來,后面談判的策略就可以適當變化了,哪怕條件稍微放寬一點也不是不可以。 想清楚這些事情后,葉舟的臉上露出了幾分嘲諷的笑容。 大概屏幕對面這些人一輩子都不能理解他身邊這些人所追求的理想。 他們不能理解為什么有人要花費幾百萬的成本,把一條電線拉到群山之中,然后去收每年幾十塊甚至幾塊錢的電費。 不能理解那些騎著自行車、甚至是騎著毛驢把快遞送到昆侖雪山之上的人。 不能理解不計代價的醫療資金,不能理解連年虧損的高鐵動車網絡,當然,也更不能理解這場談判背后,所暗藏著的最深切的期望。 在最初針鋒相對的唇槍舌劍之后,談判逐漸開始轉入正常流程,但葉舟咬死了自己的條件不松口,最多只答應在定價上稍作讓步,至于用戶數量,他的回復始終只有一句話: “所有華夏的企業,都要無條件地用上應龍eda。” 路思文無奈地把目光轉向陳昊,然后開口說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