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選擇當文抄公之后,曹志強忽然發現,他對這個時代的文化產業還不太了解,尤其是對各個平臺不了解。 畢竟這不是互聯網時代,不能在網上碼個字,然后就找個網站發表。 所以他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先去郵局,專門找銷量大,名氣足的知名雜志。 找知名雜志的雜志社投稿,肯定差不了。 確立了這個原則,他很快就選了幾個雜志社,記錄下了雜志社的投稿地址。 接下來,就是真正寫文了。 一開始,他是仗著前世龐大的知識儲備,老老實實的回想前世看過的各種言情跟科幻的短篇小說,再憑著回憶寫下來,然后給各個他選定的知名雜志社投稿。 然而,由于他不可能把前世看過的作品具體內容,全都記得清清楚楚,因此,他都是抄襲前世小說的情節、創意跟人物,然后再經過自己的潤筆再創作。 所以嚴格來說,他早期給各大雜志社投稿的作品,那不能算抄襲,只能算是深度借鑒。 不得不說,曹志強還真是遇到好時候,可以說他的文抄之路,真是生逢其時。 此時的國內,娛樂方式十分匱乏,而改開才剛開始,之前壓抑了十幾年,很多人對文學作品的渴求一下就旺盛起來。 什么反思文學、傷痕文學,還有各種亂七八糟的下流文學跟小黃文,到處都是,而那些文字審核跟出版監管之類的,更是幾乎約等于沒有,根本是形同虛設。 除非你的作品過于露骨下流,并且有人舉報,又或者上面下了掃蕩的命令,要不然沒人管你。 所以說,在八十年代初期,國內文化產業因為還處在改革初期,缺乏真正的監管,各種思潮泛濫,是文學創作的春天,也是恣意生長的亂戰時代。 這種情況下,既容易出毒草,也容易出名家。 比如后來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那位,其高產期,基本就是在這個時期。 還有那位更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卻因為早早入了法籍,成了法籍華人的家伙,其獲獎作品,同樣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創作的。 原因很簡單,這就跟戰國時代容易出名將是一個道理。 等以后加強監管了,控制嚴格了,這樣的人就少了。 其實一開始,曹志強是多點開花,以煽情的知音體跟震驚體短篇小說為主。 畢竟前世類似作品很多,印象比較深,記得也清楚。 各個著名雜志社,他都投了稿。 比如讀者文摘,故事會,科學畫報,科學文藝等等,他都寫了不少對應的稿子去投稿。 那些雜志社基本都收了他的稿,且基本都給了數目不一的稿費。 不過后來他發現,這種在各個雜志社寫短篇小說跟科普文章的形式,賺錢還是太少,而且繼續這樣下去,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會江郎才盡。 畢竟他不是真正的文學家,只是個文抄公。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