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對于人定勝的華夏人來,氣候,土壤,這些都不是問題,中原曾經也不是沃土,經過祖祖輩輩開發治理,才成為了沃土。 人定勝的前提是得有人,有足夠多的人。 開發東北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那都得論代的,而且是好幾代人不斷努力才校 問題是趙國現在沒人。 吞并燕國之后,趙國人口也只是剛剛過千萬而已。 這點人口也就勉強維持現在的領土,哪有多余的人口去開發東北。因此趙括即便知道東北有一大塊好地方,也沒有告訴過任何人。 不僅東北,漠南東部,也就是后世內蒙古東部幾個盟,也都是可以種地的。 后世內蒙古糧食產量比江蘇、河北這些產糧大省還高,不過內蒙古的主要產糧是玉米,趙國沒有玉米,只能種一點大豆,留著冬喂牲口,真正開發成農田是做不到的,還是因為人手不夠。 如果趙國有足夠的人手,那也肯定選擇東北,不會去漠南種地。 現在……東北和漠南,趙國都只能看著…… 唯一伸手能夠夠著,并且有能力有人手開發的只有遼河平原。 遼河平原有大片的沼澤地和鹽堿地,不過這沒啥,有水就能種地,管你是沼澤地還是鹽堿地,趙國都能改造,讓你變成良田。 這年頭北方是不缺水的。 水利建設好,遼河平原不僅可以種植麥,粟,大豆,黍,還能種植水稻,后世遼河平原可是遼寧最主要的水稻產地。 因此趙國打算在燕國的基礎上,在未來幾年內大力開發遼河平原,將遼河平原打造成趙國核心區域之一。 眾人再次對視了一眼,心里深深嘆了一口氣,又要抽調人手了。 實話,趙國之前是沒想到李牧能夠這么快把燕國打下來的,也就沒有準備人手,絕大部分水利專家都還在河套挖河呢。 想要開發遼河平原,除了水利專家,還需要農家的幫助。 但農家除了幾個老頭在學院,剩下的全國各地都有,總不能把老頭送過去吧,一路舟車勞頓,要是把人給顛沒了,趙國上下得后悔死。 今年年初,農家培育出了優質水稻,畝產比之前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再加上插秧的普及,畝產比之前提高了接近一半。 上個月,倉氏新培育出來的麥,畝產比以前也提高了三成多。 趙括高心給幾個老頭每個人都封了侯,還賜了封地。對于趙國,乃至以后所有王朝而言,這可比戰場上打贏幾場戰爭重要多了。 有了農家的不斷進步,趙國才有足夠的底氣。 農家的幾個老頭可是趙括的老北鼻,見到都要主動彎腰行禮的存在。 “大王,我趙國水利大師都在河套,至于農家,全國各地都有,現在將他們招回來,既耽誤事情,又浪費時間。不如……從燕地招攬人手吧,可以令李牧總督張貼告示,招攬水利大師以及農業方面的人。” “燕人對本地更加了解,做事也更加方便,而且燕地六郡那么大,不可能招不到人。若是實在招不到人,再從河套調人過去也不遲。另外,臣聽聞,學院的鄒衍大師對農業也頗有研究,曾經幫助燕國培育出抗寒的黍,他對燕國極為熟悉,大王或可以讓其前往燕地。”蔡澤拱手道。 “鄒衍?寡人之前倒是沒有想到,等抽空寡人會和他的。其他人還有沒有別的看法?”趙括問道。 “大王,韓魏兩國要重新為滎澤筑堤,必然會派水利大師前往,等堤壩修筑結束之后,大王可以讓望諸君和內史將這些水利大師請過來,派往遼河平原。”藺相如眉眼紛飛,他已經體會到了挖人墻角的快樂。 “韓國和魏國豈會坐視我趙國這么做?”一直沒話的觸龍道。 “我趙國幫韓國收復失地,幫魏國解大梁之圍,又幫他們救災,要區區幾個水利大師,他們還敢拒絕?”藺相如臉色一板,義正詞嚴的道。 “相國所言深得寡人之心。”趙括笑著道,“就按相國和司農所去辦。” 事情完之后,君臣就開始漫長的處理政務環節,連趙括都沒有離開。 前幾他是想著偷懶的來著,后來聽藺相如觸龍幾個老頭每晚上加班到半夜,沒亮又開始工作,實在是于心不忍。 藺相如他們要是累壞了,政務沒人處理,最后吃虧的還是趙括自己。 秉著自己的大臣只能自己寵原則,趙括只好過來和他們一起處理政務。 “大王,秦國情報。”劉平走進殿內,聲對趙括道,將手中一卷紙遞了過去。 “羌騎到秦國了!沒想到真讓秦國借來了,不知道秦國付出了什么代價,不過可惜的是羌騎來晚了。如果能早半個月,還有可能扭轉戰局,現在……就看秦王如何選擇了。”趙括接過紙條,打開一看,笑著道。 “齊國戰場有消息傳來嗎?”趙括問道。 這段時間以來,李牧和樂毅不斷有捷報傳來,廉頗也將秦軍牢牢擋在上黨外,不過因為兵力太少,很難主動進攻。 唯獨龐煖,每隔五送一次信,每次信中只一件事,那就是兩軍還在對峙……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