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路過恒山郡丹丘縣的時候,趙括特地停下來巡視了一圈。 本來是不需要經過恒山郡的,走蒲陰陘前往武陽更近。 不過幾個月前,趙括收到邯鄲傳來的消息,恒山郡丹丘縣所有糧商聯合在一起,偷偷漲價,破壞市場,嚴重損害朝廷和百姓的利益。 朝廷收到消息后,以雷霆之勢將這些商人全部繩之以法,發配去建設海島。 趙括進入丹丘縣后,并沒有發現糧價超過朝廷規定價格的糧鋪,看來之前的整治還是有效果的,后遺癥就是丹丘縣的糧鋪明顯比其他地區少了很多。 這是正常現象,慢慢的自然會有糧商過來。 趙括沒有管,直接走官道前往武陽。 河間郡曾經分別屬于燕趙兩國,還有一小部分齊國領土,文化語言沖突尤為明顯。 除此之外,河間郡中部和東部還有不少鹽堿地,地勢低洼的地方經常發生洪澇。 一旦發生天災,百姓流離失所,便會自發性的遷徙,更加加劇了這種矛盾。 這幾年間,趙國一邊大力治理鹽堿地,一邊開挖水渠,修筑河堤,治理洪澇。 同時減輕賦稅,興建學校,推廣趙國文化。 等到白蠟出來之后,又引進白蠟樹,培養白蠟蟲,如今白蠟已經成為河間郡的支柱產業之一。 除此之外,河間郡作為趙國唯一臨海的郡縣,還大力發展漁業和鹽業。 河間郡力求讓每個人都有事做,只要足夠忙,自然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斗爭了,地緣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易水北岸的燕長城如已經變成了趙長城。 不過由于趙國實力強大,并不需要依靠長城來防守燕國,年久失修下,很多長城段已經長滿了雜草。 燕國有意沿著淶水重新修筑一條長城來防守趙國,奈何長城一個極為耗時耗力的大工程,失去二十萬壯丁的燕國實在是招不出這么多人。 “大王。”郡守靳站在城外迎接趙括。 “進城吧。”趙括揮手說道。 “諾。” “在趙國過的可還習慣?”進入曾經的燕王宮之后,趙括笑著問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