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誠然,三晉援軍加上周國的壯丁,防守秦國綽綽有余,但光是防守,謀士還有啥用?如此一來,怎么能體現(xiàn)李斯的價值? 他要的不是秦軍進攻無望之后的撤退,而是大敗秦軍,名揚天下,證明大王和老師荀子沒有看錯。 離開上蔡的那一刻開始,李斯就明白自己沒有回頭路,要么飛黃騰達,榮歸故里,要么客死異鄉(xiāng),成為世人的笑柄。 他李斯絕不甘心成為后者! 樂乘的目光終于從地圖上挪開,有些驚訝地看著李斯,片刻之后,方才開口說道:“今日一事讓韓魏兩軍和我軍有了隔閡,他們恐怕不會同意此事。” 這種隔閡不是他特地造成的,而是必然會發(fā)生的。 只要是不同勢力組成的聯(lián)軍,必然會有隔閡,而韓魏兩軍和趙軍的差距,放大了這種隔閡和矛盾。 不患寡而患不均,本來大家每天兩頓能吃飽就滿足了,畢竟以前還吃不飽呢。 現(xiàn)在看到趙軍一天吃三頓,還有肉,大家都是普通人,心里怎么可能平衡? “屬下可以說服他們。”李斯立刻說道,這是自己獲得樂乘重視的一個重要機會。 “如果你能夠說服他們,本將可以依計行事。”樂乘認真的說道。 只要韓魏兩軍同意,李斯此計成功的可能性極大。 如果能夠大破秦軍,誰又想只是堅守城池呢? 樂乘也是趙國老將了,但一直沒能斬獲顯赫的軍功,不要說以前的廉頗、燕周,就是后來的李牧也要慢慢超過他了。 再加上樂毅、田單、龐煖等人的重新啟用,趙國名將如云,若是再不努力就老了。 而且樂乘和燕周還是趙國最后一批‘投靠’趙括的將領(lǐng),在政治上,親疏遠近,嫡系和非嫡系的差別是非常大的。 對于君主來說,臣子的能力遠遠沒有忠誠重要。 有些時候,君主明知道這個人不是一個合適的人選,換個人可能會做得更好,但只是因為這個人是‘自己人’,便會將事情交給他。 燕周已經(jīng)在燕趙之戰(zhàn)中證明了自己,樂乘一直到現(xiàn)在才等到這個機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