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實話,就趙國以前那破高爐,能夠燒制水泥趙括已經(jīng)很驚訝了,失敗率高是必然的,只要有成功的就行,熟練度高了之后,我不信一直這樣。 如果工人的工資貴個幾倍,趙括絕對不敢量產(chǎn),肯定是藏起來繼續(xù)改良,啥時候成本降下來了啥時候量產(chǎn)。 不過等到后來煉鐵高爐成功改良出來之后,水泥的燒制技術(shù)也得以大幅度提升。燒制出來的基本上都是合格的,讓水泥的產(chǎn)量暴增數(shù)倍。 這時候,水泥的成本才真正壓下來。 同時,銷往其他國家的水泥利潤也隨之暴增,不僅支撐所有工人的工錢,還有一定的富余,用來購買糧食養(yǎng)活修路的俘虜,減少趙國的壓力。 不過現(xiàn)在糧食不太好買了,韓魏楚秦四國都開始嚴(yán)格控制糧食流出,燕國本就是苦寒之地,糧食能養(yǎng)活自己就很不容易了,唯一不控制糧食流出的就只剩下齊國。 當(dāng)然,不是齊國主動賣糧,只是齊國朝堂對下面的控制力度很低,只要花錢總能買到,這兩年趙牧不少時間都待在齊國為趙國買糧。 不過趙括心里清楚,水泥賺不了幾年錢了,等到韓魏齊等國把國內(nèi)主要城市連接起來之后,就不會再繼續(xù)鋪設(shè)官道了。 如今韓魏的需求量已經(jīng)大大減少了,不過楚國開始購買水泥了,這才維持住趙國的利潤。 “不花錢,還能賺錢!”所有人都露出吃驚的神色。 她們有的猜出來成本不會很高,沒想到竟然還能賺錢。 “賺錢只是順帶的,即便是不能賺錢,有些道路也是要建的,只有建了這些道路,我趙國才能成為一個整體。不過可能就建不了那么多了。” “除了錢之外,人力也是一個問題。如果沒有這些俘虜,我趙國的官道現(xiàn)在只能普及到郡,想要普及到縣,沒有一二十年根本不可能。”趙括說道。 雖然趙國人口比俘虜多出很多,但是光憑每年農(nóng)閑時候的兩個月來修路,再去掉往返路上的時間,修路速度和龜爬沒什么區(qū)別。 看看魏齊等國家,到現(xiàn)在也就修了兩三條主要官道,就是因為抽不出來那么多人力物力,而趙國有二十萬俘虜在不停修路,在速度上碾壓任何國家。 所以趙括對這些俘虜還是很好的,生病給看病,受傷了給治療。港口那邊有分不完的咸魚,還會派人送一些過去給俘虜,改善改善伙食。 怎么說人家也為趙國做貢獻(xiàn)了。 每次有魚吃的時候,都是這群漢子最高興的時候,一輩子生活在草原上的他們,是很少有機會能吃到魚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