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現在后悔也晚了,他們只希望趙國能夠打敗匈奴,然后將他們放回去,即便是向趙國稱臣,年年進貢也愿意。 “匈奴怎么這么多人?”蒙武長大嘴巴,吃驚的說道。多達數十萬的士卒已經無法統計了,但是從營帳規模上來看,匈奴士卒的數量很有可能達到了趙軍的兩倍。 “其中一半左右都是其他戎狄的士卒,有消息傳來,孤涂又強迫樓煩、襜襤等戎狄派出十萬士卒。可以說,這一戰之后,草原上除了東胡之外,所有的戎狄都徹底廢了。沒有幾十年時間絕對無法恢復之前的實力。”劉平說道。 至于東胡,那是燕國的敵人,和趙國的交際少之甚少,威脅不到趙國。趙國也不可能遠征東胡,費力不討好。 “這還是他們能夠戰勝我們的前提下,如果戰敗……那就不是廢不廢的問題了……而他們戰勝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蔡澤冷聲說道。 作為燕國綱成人,從小就見慣了燕人和戎狄之間的戰爭,數十年來,無數綱成人與戎狄奮戰,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親人死在戎狄手中。 戎狄殘暴不仁的形象早已深深刻在了蔡澤的骨子里,不管是對東胡也好,還是匈奴、樓煩、襜襤也罷,蔡澤都沒有一絲好感。在他心中,只有死掉的戎狄才是好戎狄。 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皆紛紛點頭,人多又如何?如果誰人多誰就能贏,那還打仗做什么?雙方直接把士卒拉戰場上比人數就行了。 整個北方,能讓趙國用正眼看的戎狄也就匈奴和東胡兩支,至于其他戎狄,連被正眼看的資格都沒有,人數再多也是渣渣。 “這些戎狄之間的矛盾非常深,和匈奴之間更是有血海深仇。臣聽說,匈奴似乎把每個戎狄的君主都囚禁起來了。到了戰場上,不知道能發揮出幾分戰斗力呢,說不定直接調轉武器,攻打匈奴。”栗腹笑著說道。 作為燕國故相,栗腹和蔡澤一樣,對戎狄沒有任何好感。不過他久居朝堂,高官厚祿,和蔡澤這種邊境百姓的體會還是有所不同的。 李斯聞言,不著痕跡的看了一眼不遠處的河宗君、樓煩君和林胡君。匈奴對戎狄有所防備,趙國又怎么可能沒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