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怎么說呢,農家的理想很美好,但是極為不符合實際,只能說是對大同社會的一種幻想。 而孟子所說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才更符合社會狀況。 因此農家來了之后,趙括直接劃給了他們一個村子,讓他們研究種地去了。并且答應他們,如果能夠讓畝產提升五成,會封給農家一座城池,農家可以在里面自由實現自己的理想。 如果能夠將畝產提升一倍,可以封給農家一整個縣。 如果能夠提升三倍,可以封給農家一個郡。 至于使用農家思想治國就別想了,趙括還不想讓趙國亡國。 陳辛開始有些失望,后來聽到農家可以擁有封地之后,瞬間就興奮起來,每天天不亮就親自帶著所有人下田種地,研究如何能夠提高畝產,連修習農家思想都忘了。 天倉氏來了兩人,叫倉稷和倉粟,是兄弟二人,趙括也給予了他們最大的尊重,批給了他們一個村子,讓他們和農家分開耕種。 「大王,這位是大梁孔斌,這位是即墨孔穿,這位是臨淄魯仲連,都是不世出的大賢。」許厲見趙括到來,指著旁邊三位老者一一介紹道。 孔斌見到招賢令之后,沒有從大梁直接來邯鄲,而是前往齊國見了族兄孔穿,然后與孔穿一起來的趙國,所以才用了這么長時間。 孔穿便是曾經與公孫龍辯論失敗的那個人。 他和孔斌一樣都是孔子的六世孫。 雖然一個人居于魏地,一個人居于齊地,不過經常有書信往來。 至于魯仲連,和他們并不認識,只是剛好在招賢館相遇而已。 「拜見大王。」孔斌拱手說道,「當初在大梁吾便聽說過大王,本以為大王只是精通兵事,到了邯鄲才發現,趙國百姓何其幸福,只要有手有腳,便可獲得一份工作,養活一家。大王還下令讓官員幫助百姓耕種,借給百姓種子,不要任何利息,為百姓提供犁等農具。這便是先祖孔子所說的仁義啊,吾愿意追隨大王,效犬馬之勞。」 說完,孔斌俯身長輯。 「吾也是。」孔穿立刻說道。 他來邯鄲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招賢令,而是因為邯鄲學院。稷下已經敗落,齊國也雄風不再,齊儒也隨之走向下坡路。 邯鄲學院就是儒家新的陣地。 而且孔穿聽說荀子頗受趙括重用,很有可能會在學院擔任祭酒,他必須阻止這一切發生。 決不能讓異端思想在趙國發揚光大。 趙括扶起孔斌和孔穿,看向魯仲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