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進展神速的翻譯外星文字工作,實在讓陸羽吃了一驚。 也就是一個月的左右時間里,和楔形文字有幾分類似的外星文字已經確立三百多個詞組意思。 也多虧了這個文明對博物館的用心程度,不僅擺出成品,還貼心的將圖紙和相關數(shù)據刻在基座的金屬板上,這一點給了翻譯工作很大程度上的幫助! 華國的語言專家們選擇從數(shù)字開始著手翻譯,在這個宇宙中數(shù)字是所有文明的共同語言。 這一點似乎可以從藍星的科學世界中,唯一通用的語言只有數(shù)學上可以側面佐證。 在外星博物館充足的參考物中,從大量的外星文字中首先鎖定了數(shù)字。 這個文明數(shù)字的1很像一個小寫的r,而入口處的核聚變裝置旁邊的金屬牌上便有一個r,專家們推測出的含義便是序列或排名為第一的意思。 數(shù)字之后,便是計量單位。 這基座上的設計圖大都第一時間被陸羽拍下,傳輸回了地球,有了數(shù)字,還需要確定計量單位才能發(fā)揮這些設計圖的價值。 在有事務參考的情況下,確定計量單位并不困難,難的是在沒有精確的測量儀器如何確實外星計量單位與藍星計量單位的轉換。 畢竟外星的設計圖紙都是用他們文明的標準,特別是一些尖端科技一毫米一納米的轉換誤差都可能讓整個復刻工程功虧一簣。 所以這個時候,什么目測一米,目測三公分這種估算全都不能使用。 但好在陸羽身邊不缺參照物,從藍星上帶出來的瓶子就是最好的計量單位對比。 為了人類,再苦一苦瓶子吧。 駕駛艙瓶子-1-1-1. 通過大量的實物對比,這個文明的1個基本計量單位,等于藍星的1.3厘米,且同樣是十進位制。 靠著這樣一點點的累積,陸羽輸送回藍星的第一批設計圖紙,很快就能在電腦上建模模擬,繼而轉化成初步的成果。 刨除掉文字的描述,藍星能以數(shù)學來解構外星文明的科技也多虧了這個博物館的展品其實也沒有超出人類當前科技水平太多。 而且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的橋梁——陸羽。 他可是機械系畢業(yè)的學生,離開地球前還想著怎么轉職成手工主播,甚至還真的手搓出了銀色星辰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