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紅頂商人-《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第(2/3)頁
崇禎對著兩個兒子說道:“我大明朝未來的賦稅、實業都要靠這些商賈來撐起,這方面指望那些士子是指望不上的,你制定再嚴格的條規都沒什么用,因為辦法總比困難多,無論多嚴格的條規,這些人都能找到漏洞。”
“所以專業的事得交給專業的人做。”
“但凡與錢打交道的事,就大膽交給商賈去做。”
“這些商賈生來就與錢打交道,說到營利算計,沒人比他們更精明,有他們盯著,才能將朝廷的每一分錢用到實處。”
說到這里一頓,崇禎又舉例說:“就比如說漕運,太祖高皇帝派徐達北伐,還有成祖文皇帝先后五征蒙古,當時并無漕運總督衙門,但是太祖和成祖從來就沒有缺過糧!”
“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開中法,靠的就是商人,正是因為有這些鹽商,我大明才得以最少的財力將最多的糧食運到邊鎮,保證了北伐中原及五征蒙古的軍糧供應。”
“后來因為勛貴濫支鹽引,開中法廢弛,京師和邊鎮只能依賴漕運輸糧,從此我大明邊鎮和京師的糧食就沒寬裕過!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漕運效率低到令人發指,朝廷花費同樣的財力所能輸送的糧食甚至不及商人一半!”
朱慈烺道:“漕運之弊確實嚴重,父皇此前在徐州亦深受其害,路振飛也是因為忍受不了漕運的低效,所以才繞過南直各府直接向糧商購糧,最后卻反而惹怒那些人,若不是父皇及時出手相助,此刻只怕早就被罷職返鄉了。”
“所以啊。”崇禎道,“等將來北伐之時,糧餉以及輜重的辦采和運輸肯定是指望不上漕運的,還是指望商賈來承擔更靠譜些。”
關于這點,其實已經被歷史充分證明。
借助紅頂商人辦糧餉,確實比官府高效。
胡雪巖之于左宗棠,盛宣懷之于李鴻章,就是如此。
既然有現成的成功范例在,崇禎就沒有理由不學習。
像四渡赤水這樣的神仙仗普通人學不來,官督商辦卻是不難。
朱慈烺眉頭微蹙說:“但是商賈重利輕義,會不會以次充好呢?比如軍糧,他們會不會采買霉爛的米麥充好米?又比如火器,他們會不會在暗中克扣鐵料?致使營造的鳥銃或者火炮有炸膛之慮?兒臣以為不可不防啊。”
崇禎點頭:“烺兒你的擔心是對的,所以還需要給商賈定標準。”
朱慈烺道:“定標準?父皇所說的定標準,是不是指的立規矩?”
“不一樣。”崇禎道,“立規矩針對的是人,定標準只針對貨物,比如說軍糧的采辦,就可以給糧商定一個非常明確的標準,不得有石子以及老鼠屎等雜質,不得霉爛變質等等,又比如火器,也可以制定明確的標準,銃管內外徑必須得一致,同一批火器的炸膛率不得超過多少等等,如果達不到朝廷的標準,就要更換商賈甚至罰錢。”
朱慈炯道:“可以給商人定標準,也可以給官員匠戶定標準啊,同樣道理,也可以給漕運總督衙門還有運軍定一個明確標準,那么所有的問題不就解決了?”
“沒用的。”崇禎搖頭說,“把事務交給商人去辦,確定標準之后只需驗貨,而不需要朝廷管人,但把事務交給漕運衙門這樣的官府機構去辦,除了驗貨你還需要管人,人才是最難管理的,所以往往很難管理好,所以辦事的效率就低。”
歸根結底,這其實就是單純官辦和官督民辦的區別。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有利潤的驅動力,一個沒有利潤的驅動力。
商人為了追求利潤,會想方設法的節約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官府沒有這個驅動力,官員們更多的會考慮省事、安全以及同僚間的和睦,和光同塵。
所以朱元璋北伐和朱棣五征蒙古沒有缺過糧,但是自從有了漕運衙門,京師和北方邊鎮的糧食供應反而不寬裕,所以從商人手中購買火器質量都挺好,但是自從內廷兵仗局和工部兵器局自己打造虎蹲炮、佛郎機炮及紅夷大炮之后,質量就變得十分堪憂,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質量越來越堪憂。
朱慈烺若有所思道:“這么說來,都是人的因素?”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顺县|
托克托县|
噶尔县|
古交市|
新乐市|
德格县|
剑河县|
渭南市|
桐梓县|
长汀县|
交城县|
平顺县|
堆龙德庆县|
临海市|
定远县|
文安县|
临夏县|
富宁县|
洪江市|
延寿县|
台山市|
资阳市|
枣强县|
淮北市|
青铜峡市|
雷山县|
湘阴县|
门源|
屏南县|
梨树县|
稻城县|
五河县|
内黄县|
梁平县|
民县|
新密市|
上饶县|
五华县|
东平县|
辉县市|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