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崇禎笑了笑,并沒有發話。 張有譽便又接著往下說道:“這一千萬兩稅銀中,四百萬為各省留存,作為各省宗室祿米、官員胥吏俸祿及各級衙門常例開支。” “六百萬兩起解南京,用于朝廷開支,其中二百萬兩用于勛貴、官員俸祿發放及六部各寺院之常例開支,一百六十萬兩用于宗室之各項用度,最后的二百四十萬兩作為徐州、武昌各鎮之軍餉開支。” 張有譽說完后,博士廳里便陷入長時間的沉寂,崇禎長時間沒有作聲,史可法他們四位閣老也是久久沉默,仿佛君臣五人突然修了閉口禪。 這個財政預算方案說實話是有問題的,而且問題還很嚴重。 財政的總收入縮減了一半,按理來說,開支也應該按比例各縮減一半,那么以崇禎十六年的開支為參考,軍餉應該是四百五十萬,宗室開支則應該是二百五十萬,官員勛貴的開支則應該是二百萬! 但是現在軍餉和宗室開支都大幅縮減。 然而官員勛貴的俸祿卻絲毫沒有減少! 崇禎忽然想笑,笑這些東林黨人自詡清流,其實一樣貪婪。 除了笑東林黨,崇禎還想笑大明朝廷,大明朝廷是真的窮,坐擁江南膏腴之地,一年歲入居然只有區區一千萬兩白銀! 然而,大明朝真的很窮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大明朝其實一點不窮,只不過絕大部分銀子都流入了官商集團的私囊。 根據可信史料,到明末時,歷代積存外加美洲、日本輸入,大明庫存的白銀至少有七億五千萬兩! 李自從在北京抄出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然而這些白銀中的絕大部分都被官員富商給埋入了地窖中。 因而大明朝就出現了極為荒唐的一幕,一方面是朝廷因為征不到稅窮得揭不開鍋,另一方面卻是官員勛貴還有富商們因為沒項目可以投資,只能把數以億計的銀子埋藏起來,這真就是守著銀山要飯! 然而,別家守著銀山要飯是裝窮叫苦。 大明朝守著銀山要飯,卻是限于制度。 然而,這個制度也不是那么容易打破。 重農抑商的歷史慣性,要想破掉真沒那么容易。 一著處理不好,不是把大明折騰沒了,就是把自己折騰沒了。 此時的大明就像一個垂死的重癥病人,崇禎雖然有了一整套治療方案,但如果直接把大明推上手術臺,肯定就下不來,必死無疑。 所以現在最要緊的就是溫養,慢慢來。 直白點說,就是在現有制度下一點點的做改變。 官僚機構層面可以騰籠換鳥另起爐灶,但是思想制度上就要循序漸進,一丁點的急躁都有可能招致不可測的后果,所以必須慎重。 而眼下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打入第一枚小楔子。 當下崇禎哂然一笑說:“四位閣老,地方留存、官員俸祿還有宗至開支就不說了,你們覺得給徐州、武昌兩邊240萬餉銀夠嗎?” “不夠。”朱慈炯說道,“塞牙縫都不夠。” 朱慈烺也說道:“不算即將要編練的鄉勇,只是武昌左良玉的一鎮再加上徐州前線的二十八鎮邊軍,一個月的坐餉就要40萬兩,一年就是480萬兩!這還只是坐餉,如果遭遇建奴進攻就要發戰餉,一個月就要120萬兩!” 朱慈炯哂然道:“240萬兩也就支撐兩個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