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兩本爛賬-《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第(2/3)頁
張有譽還試圖辯解:“朝廷的稅銀歷來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解送京師戶部,稱之為起解,一部分留在省府州縣等各級衙門,稱為留存,留存部分稅銀是要用于給地方官員以及胥吏發放俸祿,噢,還有,爾等士子生員的廩米也從中支取。”
結果張有譽不辯解還好,一辯解卻招來更加激烈的聲討。
“胡說八道,官員俸祿自有正稅,胥吏薪水有徭役折色。”
“以前沒有加征遼餉時,也沒見官員胥吏少拿一分俸祿。”
“難道加征了遼餉之后,官員胥吏就又多領了一份俸祿?”
“遼餉之后又加征剿餉,剿餉之后復加征練餉,如此說來地方官及胥吏豈非領了四份俸祿?漂沒就漂沒,非說留存,哄鬼呢。”
“無恥之尤,簡直就是無恥之尤。”
“三餉乃大明續命之銀,也敢漂沒?”
終于有士子說出崇禎期待中的漂沒!終于來了!
張有譽額頭上已經出汗,強自辯道:“漂沒之事古亦有之,無論漕運、海運還是陸路運輸,都存在一定之風險,為免貽誤國事,因而留有漂沒之定額。”
人群中又有士子高聲說:“可是在下聽說遼餉未出京師便已漂沒三成!等到了薊鎮更已經漂沒五成之多,而且從京師至薊鎮既不用走海運,也不必走漕運,陸路也沒有多遠,而且天子腳下并不存在盜匪,左司徒之說實難令人信服!”
張有譽直接就破防,這活沒法干了,真說不清楚。
大明朝的財政收支,從中央到地方就是兩本爛賬。
收稅端是一本爛賬,勛貴官紳和豪門宗族各種偷稅漏稅及逃稅,官員胥吏也是各種吃拿卡要貪墨克扣中飽私囊,十成稅銀能收五成就不錯了。
這個還真不是瞎說,因為按崇禎年間的魚鱗圖冊,全國總有耕地五億八千多萬畝,有課稅三升三合五勺的民田,有課稅五升三合五勺的官田,也有不繳任何賦稅的宗室皇莊,但是平均下來之后的總稅率大致維持在三升三合五勺左右。
那么簡單計算一下,5.8億畝×0.0335石/畝=1943萬石。
按照一石一兩比價,只是田賦正稅就能收入1943萬兩!
然而實際上呢?自從張居正死后,大明的田賦正稅便逐年下降,到了崇禎年間已經連一千萬兩都征收不到。
田賦正稅如此,丁稅和徭役折色就更加不用多說。
因為官員和士子有大量免丁免役,再加上百姓大量逃亡,因此到了崇禎年間這兩項稅收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一年下來也就征收幾個散碎銀兩。
這幾個散碎銀兩甚至不夠給征稅的胥吏當跑腿錢。
最后就是三餉,如果能足額征收,遼餉有700萬,剿餉有280萬,練餉有730萬,三餉加起來有1710萬!
但這僅僅只是理論上的征稅數字。
實際上三餉最多只能征收到半數。
一是因為逃亡的百姓太多,二就是貪墨。
從崇禎初年到崇禎十七年,正稅、丁稅、徭役折色加三餉,全部加起來就沒有哪怕一年能夠超過2000萬兩!
所以才說收稅端就是一本爛賬。
然而,收稅端爛,開支端更爛,爛到了不能再爛,六部以及各級衙門層層漂沒,十成撥款能有五成撥付到位就已經燒高香。
真要把兩本爛賬捅出來,所有人的臉面都不好看,也包括崇禎。
因為崇禎的內廷更加爛,文官收稅好歹還有五成,內廷就一成!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陆丰市|
库尔勒市|
汶上县|
砀山县|
谢通门县|
望城县|
临西县|
龙州县|
崇礼县|
金寨县|
遂宁市|
西乌珠穆沁旗|
花莲县|
江阴市|
崇州市|
永年县|
阳谷县|
宜兰市|
济阳县|
汝城县|
凤冈县|
西吉县|
巴彦淖尔市|
旺苍县|
唐河县|
临漳县|
宁陕县|
富蕴县|
油尖旺区|
体育|
呼和浩特市|
闽清县|
乐清市|
开鲁县|
台东市|
咸宁市|
宁津县|
福安市|
盱眙县|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