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因為百姓意味著人口,人口則意味著戰爭潛力。 正是因為這個,棱堡在中國一直都得不到重視。 但是崇禎身為穿越者,卻知道棱堡其實還是有用的,有大用,關鍵看你怎么個用法。 一個棱堡沒什么大用,但是十個呢?一百個呢?甚至成千上萬個棱堡遍布黃河沿線,那將會是一副什么樣的景象? 而且這些棱堡并不是呈線狀分布的。 崇禎設想之中的黃淮防線,是一條由成千上萬個棱堡構成的、橫跨黃河南北兩岸縱深超過二十公里的大型復合型工事。 建奴可以輕松攻破一個棱堡,甚至十個棱堡。 但如果是二十個呢?五十個甚至于上百個呢? 就算建奴身體上吃得消,精神上也會疲憊不堪。 因為他們會絕望的發現,在這條防線上的棱堡似乎永無窮盡。 而二十八鎮大明邊軍要做的,就是把守這成千上萬個的棱堡。 這就是崇禎設想的黃淮防線,戰略上借鑒曾剃頭的“結硬寨、打呆仗”,而戰術上則借鑒西方的棱堡技術。 兩者結合,想想都很恐怖。 曾剃頭的人品怎么樣不說,半圣不半圣也不予置評。 但是他在前人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結硬寨、打呆仗”的戰略,卻是唯一可以幫助弱旅戰勝強軍的偉大戰略。 當年湘軍新募,未經戰陣,武器裝備也不占據優勢,兵力數量相比太平軍更處于絕對劣勢。 太平軍卻都是從廣西一路殺出來的百戰老兵,人多勢眾,還有一大群擁有豐富戰陣指揮經驗的高級將領,當時無論怎么看,太平軍都能以碾壓之勢碾碎湘軍。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打了所有人的臉,湘軍靠著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戰略,愣是與太平軍打得有來有回,等到后來湘軍的戰斗經驗上來武器裝備也得到了更新,更是經常以幾千人壓著幾萬太平軍窮追猛打。 天京之戰,五萬湘軍居然包圍住了二十萬太平洋駐守的天京。 土地革命時期,國民黨軍也曾經靠著這一戰術重創工農紅軍,結果逼出了兩萬五千里長征,錘煉出了一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最強軍隊。 毫無疑問,曾國藩的這一戰略就是最適合當下明軍的好戰略。 因為明軍不僅戰斗力遠不如建奴,兵力數量上也不占據優勢,武器裝備上也已經處于劣勢,不靠曾國藩的這一戰略,明軍根本就撐不過建奴的一波沖鋒,也就“結硬寨、打呆仗”這一戰略能勉強給大明續命。 而棱堡跟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戰略,簡直就是絕配。 總之,這不是萬里長城,工程量及工程難度遠不及萬里長城,但是防御功能卻勝過萬里長城百倍,建奴要攻破這條黃淮防線,絕非易事! 而且拖的時間越久,這條防線就會越堅固! “請大家再看黃河輿圖。”崇禎輕輕擊掌,將眾人注意力轉移回沙盤,又道,“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建奴若南下,必然會沿運河進軍,因為借助運河漕運便利,可以極大的節省物資損耗,提升建奴的持續作戰能力?!? 黃得功以及二十八鎮總兵不約而同點頭。 崇禎又道:“所以我們的防御首要也是運河。”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