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表面上,只是單獨的冷凍休眠,實際上卻需要特定的基因技術支持,且長期冬眠僅限于言靈冬的擁有者和A級及以上高階混血種,對于普通人來說,最多只能冬眠一兩年,否則就有變成植物人的風險。 由于標注了相關的基因序列和腦部組織影響,在趙青的手中,或許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實現一指點下去,讓別人陷入休眠狀態,封在玄冰里面,壽命的流逝速度減緩數十倍,理論上可以活幾千年。 雖然對她自己來說,用處不大,但極易實現的延壽之法,無疑對旁人有著超乎想象的吸引力,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且在未來的星際航行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深夜,北大西洋的波濤在月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寧靜,而在這片看似平靜的海域上空,一艘龐大的空天母艦——共濟會的「拉斐爾號」正以800kmh的速度,悄無聲息地飛掠著離水面百米的低空。 它全長294米,翼展382米,重約兩萬五千噸,裝備四臺高效核沖壓發動機,十二臺巨型渦輪風扇發動機,八十臺小型渦噴矢量發動機,利用其獨特的地效飛行技術,既保持了高速又確保了隱蔽性。 該項目最初基于1969年洛克希德公司設計的起飛重量高達5440噸的CL1201核動力飛行器而開發,幾經更迭,最終建造出了最新一代的地效空天航母,以及側翼護航的兩艘地效導彈驅逐艦。 只見它在夜間航行時,艦體邊緣的六芒星標志亮起了柔和的藍光,與居中的全視之眼涂裝交相輝映,下方的艙門緩緩打開,像投彈一樣放出了一架YF23戰機。 戰機借助著慣性向前滑翔,迅速啟動引擎,伴隨著尾部噴射而出的熾紅焰流,偏轉方向從空母的水平翼處下方鉆了出來,隨后連續爬升,開始了它例行的巡航。 而幾乎與此同時,一架關閉了火箭引擎的CX15,則從后方以高速追趕上了空母的尾部,跟這里另一個打開艙門處探出的吊鉤連接在了一段,互相配合著快速完成了回收。 除了極高的巡航速度以外,出動效率,起降架次遠遠超過普通航母,可以直接進行空中加油,艦載機續航顯著提升,亦是地效航母的重大優點,使得它的綜合戰斗效率抵得上四五艘大型航母。 跟一般的航母不同,由于無需甲板,再加上氣動外形的要求,地效航母的艦島共有左右兩個,下方各布置著一套MARAUDER超高定向能和輻射磁環武器系統,可將環形等離子體加速到400kms。 其中左側的艦島內部,燈光柔和,兩名身著筆挺軍裝的高級軍官,艦長與大副,正站在巨大的舷窗前,凝視著窗外那片深邃的夜空。 「……目前所掌握的信息,盡管令人震驚,卻已是不爭的事實……圣殿會總部的核心成員突然集體失聯,原定的支援行動不得不緊急暫停,并預計在徹底查明戰場局勢后,全面轉為撤退指令,加速返回安全區域。」 艦長接收到這份沉重的指令時,臉上的表情難掩錯愕與憂慮。 他深知所羅門圣殿會作為老牌勢力,其防御體系之嚴密、準備之充分,竟能在面對單一對手的突襲下迅速崩潰,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令人難以置信。 「他們怎會如此不堪一擊?」艦長心中暗自嘀咕,思緒萬千,隨即得知圣殿會的慘敗,可能與高度先進的網絡滲透與信息戰術緊密相關。 他迅速調整策略,果斷下令正執行任 務中的1架YF23隱形戰斗機和2架SR91偵察機立即返航,并即刻啟動全艦無線電靜默程序,以最大化降低被敵方偵查與鎖定的風險,確保艦隊的安全。 「我們艦隊的雄厚軍事實力,絕非圣殿會所能企及,尤其是應對先前情報中的那個巨大空中目標。」不過,大副卻似乎有著不同的意見,不忿地開口道: 「泰坦V型搭載的9MT噸當量核彈頭,配合龍勃透鏡相控陣雷達的精準定位,以及等離子炮與核防空導彈系統構建的銅墻鐵壁,我們構建的立體防御網絡,足以讓任何敵人望而卻步。」 畢竟不是正式的國家,一次空天艦隊的出動,耗資以億萬計,若是無功而返,這絕對會讓艦隊軍官們留下不好的資歷。 「但李維斯,你敢賭嗎?」 艦長海伯利安搖了搖頭:「造價幾百億的東西若是損傷毀壞了,誰承擔得起這么重的責任?在缺乏可靠情報的狀況下,任何輕率的行動都可能讓我們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艦長,我明白您的擔憂。」李維斯打破了沉默,語氣變得更為沉穩:「歸根結底,還是"拉斐爾號"不夠強大,無法確保取得戰斗的勝利,以至于首次公開亮相,卻不得不選擇撤退。」 說到這里,他的話鋒一轉,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一直有個不解之處——為什么拉斐爾號沒有采用那些已經證明其強大潛力的技術,比如前蘇聯的可控核聚變技術?」 「我聽說他們的聚變堆功率驚人,達到了3億千瓦,這簡直是我們船上現有核裂變反應堆的百倍有余,所帶來的能源效率提升,無疑將極大地增強我們的作戰能力和續航能力。」 「這樣的技術革新,難道不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嗎?新一代正在建造的"席茲級"空天母艦,是否能夠運用上呢?」 言語之間,已透露出了共濟會掌握了前蘇聯研發出的、連俄羅斯都不知道的絕密科技。 「你的問題很有深度。」 艦長海伯利安轉過身,目光深邃地望向大副:「確實,可控核聚變被視為未來能源的終極形態,其清潔、高效、幾乎無限的能量供應潛力令人向往,但現實總是比理想更為復雜。」 他緩緩踱步至一旁的戰術沙盤前,手指輕輕劃過代表「拉斐爾號」的模型。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雖然前蘇聯在核聚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真正將這項技術應用于實際,尤其是像我們這樣高度集成的軍事裝備上,還面臨著諸多難以逾越的障礙。」 「實際上,目前理論上可以制造出的氘氚聚變托卡馬克裝置,其能量密度與成本效益比,在現階段仍無法與我們使用的最先進核裂變引擎相媲美。」 艦長進一步解釋道:「再者,核聚變技術的小型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目前的技術水平下,一個能夠產生足夠推力的托卡馬克裝置,其體積和重量都遠超想象。」 「它至少也有40萬噸重,相當于十二艘滿載的"拉斐爾號"。這對于一艘需要靈活機動、快速響應的空天母艦來說,無疑是不可接受的。」 大副聞言,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40萬噸?我還一直以為通過技術創新,可以將托卡馬克裝置做到幾百噸以內呢?外界關于托卡馬克裝置的研究報道,似乎并沒有提及如此龐大的規模。」 聽得此言,艦長搖了搖頭:「那些報道往往只展示了研究成果的一面,而忽略了背后的復雜性和挑戰。過于追求小型化,正是許多團隊在可控核聚變領域遭遇挫折的根源所在。」 「前蘇聯之所以不惜斥以巨資,選擇建設一整座城市來研究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