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1.105 除惡未盡-《劉備的日常》


    第(2/3)頁

    好一個,“若朕都甄”。似言遷都之事,實欲取而代之也。曹孟德焉能不辨真意。

    見曹孟德,枯坐無言。史侯,亦不多語。其中厲害,時局危急。亂世梟雄曹孟德,焉能不知。

    “若行廢立,與董賊何異?”有頃,曹孟德終以心聲相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史侯反問:“謀害忠臣,豈為人君?”

    “端午之亂,乃出董承,與天子何干。”曹孟德,再行反問。

    “勃海王,養于永樂宮。董太皇,視之如己出。故稱‘董侯’。雖為王美人子,然卻以董氏為外戚。素不于舅王斌親。不知然否?”史侯亦反追問。

    “然也。”此事朝野盡知。又豈能瞞過史侯。

    “司空以為。若殺董承,董重如何?”

    “既夷三族,董重當殺。”曹孟德,語透殺機。

    “二董具亡。董太皇,又當何為?”史侯循循善誘,句句緊逼。

    “……”曹孟德恪守臣節,不妄言漢室。

    “‘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史侯卻百無禁忌:“朕,以為。太皇必命薊王興兵。”

    史侯雖未言明。薊王興兵何為?然先引《戰國策·東周策》:“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之句。其意自明。

    言下之意。薊王名為提兵勤王,實則篡奪江山也。

    謂“國仇家很”,“不共戴天”。試想,即便曹孟德委曲求全。只誅首惡,而赦從眾,亦不罪天子。然董太皇,焉能不報家仇。

    如泉所言。二宮太皇,之所以滯留河北。更命薊王增筑皇英殿,為其所居。只因,太皇并薊王,可廢立新帝。如此,叔侄三人,皆不敢造次,是其一。薊王為總王權之極,不被叔侄三人所欺,必殷勤備至,隆禮相待,護二皇周全,為其二。更加漢室三興在即,與薊王深度捆綁,再續家門富貴榮華二百年,乃其三也。

    若董氏夷三族,家門蕩然無存。再求富貴,又有何意?

    意冷心灰,無牽無掛。唯有無所不用其極,只求報仇雪恨。此乃,人之常情也。

    “朕若都甄,司空免禍矣。”史侯取詔書相贈。

    曹孟德展開一觀,不免心動。

    史侯拜曹孟德為丞相,尊“相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