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景公之嘆-《劉備的日常》
第(1/3)頁
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被人妄加揣測,刻意曲解。
且又百口莫辯。
事已至此,恐難為純臣。故薊王方有此嘆。謂“身家性命”。先前,孤兒寡母,樓上宗親。如今,子嗣綿延,后妃成群。稍有不慎,滿門橫禍,血流成河。利刃加頸,薊王焉能無動于衷。
先前,割肉飼虎,狐假虎威。見河北大治,足證薊王新政,乃中興之術(shù)。彼時,天下有識之士,已知薊王三興炎漢,勢不可擋,不可逆也。
王太師,以死明志,身正為范。力諫薊王,不可急于求成,適得其反。
用后世話說,煌煌天漢,禮儀之邦。“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亦有吃相。不可失禮。失禮,便是失節(jié)。
何為禮節(jié)。
儒家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于是乎,《禮記》曰:“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如此,齊景公之嘆,便渙然冰釋。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試想,若無自卑尊人之禮。豈能將辛苦所得,無償奉于他人。臣不奉君,子不養(yǎng)父。雖有粟,吾豈得食?
才有,“孟(子)曰:楊朱利己,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與禽獸何異。
又思,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再看,春秋決獄。生子不養(yǎng),枉為人父,被子毆傷,官亦不罪。
自先秦至兩漢。儒家從不求,愚忠愚孝。而是上行下效。是故。先君君,后臣臣;先父父,后子子。為人君、父,需先行為范。先施恩義與臣、子。才有臣、子,后為報效。用后世話說,既得利者,掌握剩余價值分配。并相沿成習(xí),便是治世之道。秦漢之后,五胡亂華,衣冠南渡。胡俗盛行,禮儀淪喪:“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貴壯健,賤老弱”;“怒殺父兄,不以為有罪”。
儒家劣化,遂成儒教。乃至,蠅營狗茍,禽獸不如之輩,橫行于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崖后無中國,身后無華夏。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呼玛县|
定远县|
建阳市|
区。|
呼和浩特市|
桑日县|
石柱|
寿光市|
泾阳县|
延安市|
北安市|
衡东县|
宁阳县|
溧阳市|
威信县|
竹溪县|
诸暨市|
涞水县|
德江县|
安阳县|
额尔古纳市|
临潭县|
恩平市|
新巴尔虎左旗|
木里|
成武县|
乌鲁木齐县|
兰考县|
弥勒县|
陇南市|
余姚市|
方城县|
封开县|
甘德县|
深泽县|
保山市|
泸溪县|
遂川县|
阿拉善盟|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