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9 甌脫之地-《劉備的日常》
第(1/3)頁
薊國營城術(shù),隨薊王,一路砥礪前行。積跬步,而致千里。
營造遼關(guān)水砦,足見一斑。
今漢外長城,由東、西二段,聯(lián)接而成。東段稱”光祿塞”或”塞外列城”,西段稱”居延塞”。另有燕趙古長城,原址重造。
《史記·匈奴列傳》:“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史記·朝鮮列傳》亦載:“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筑障塞。”又“漢興,為其(朝鮮)遠(yuǎn)難守,復(fù)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
浿(pèi)水,一作浿江,又名王城江。即后世朝鮮大同江。位于樂浪郡,浿水縣境。《漢書·地理志》:“(浿)水西至增地入海。”既此。
時大遼水,泛濫成澤。三川郡內(nèi)外,遂成“甌脫之地”。意為,邊境荒地。久無人問津。然,蓋因外長城猶在,故有內(nèi)外之分。薊王得此地,亦約定俗成,以外長城為界。筑堤鎖水,縱橫溝渠。待大遼澤中水退,又重筑坍塌長城。立遼關(guān)水砦。換言之,外長城,便是三川郡界。遼水自塞外草原,入三川郡。沿線草場,悉歸高車并扶余各部。且以北流大遼水為界,西為高車,東歸扶余。大遼水自南蘇港北,彎折向西。故高車、扶余,不再以此為界。仍以南蘇港,徑直向北,分割草場。免去諸多爭端。
自薊王攻滅三韓。立,東蓋馬縣“南沃沮屬國”、臨濊縣“北沃沮屬國”,及滄海郡“扶余屬國”。悠悠十載。屬國民眾,遷出過半。填充蒼海、玄菟、臨屯諸郡。時下,扶余屬國,已與薊國,漸行漸近。順下大遼水,入三川郡定居,亦不在少數(shù)。
為便于互市往來。高車歸義王,于三川郡外,另筑新城。取名:臨川(彰武)。廣造馬邑、牛牢,遷民屯守。境內(nèi)諸水,匯入大遼水。謂“近水樓臺”,臨川因而興盛。
高車歸義王,乃薊王元舅。立王庭于白海之濱。十二歸義侯,常齊聚白海,共議國事。后薊王重筑前漢塞外舊縣,用于安置。效仿鮮卑,十二姓高車,多與薊人聯(lián)姻。由遼關(guān)水砦,進(jìn)出三川郡,日有數(shù)千,乃至萬人。
三川郡圩田稻作,皆為渤海寒谷。
渤海寒谷,乃出白山黑水之蒼海郡。前蒼海郡守李進(jìn),于冰雪黑土。試種薊稻大成。自名渤海寒谷。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被譽(yù)為稻中極品。而聞名遐邇。與薊國長粒香,并著于世。引周遭野民,出山稻作。不出數(shù)載,便聚攏十萬農(nóng)人。李進(jìn)因而揚(yáng)名。
薊王知人善用,今拜為幽州牧。幽州大治,李進(jìn)頗有功勛。薊人斷言,或?yàn)槿驗(yàn)閲稀⒔搜斈棵鳎铰纳L(fēng)。四方館長朱建平言,有百歲之相。凡春臘二賜,薊王必賞,萬石國老方能享用之“九九歸原”。噓寒問暖,更是不厭其煩。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年近八旬,幽州牧李進(jìn),字子賢,與年近九旬,四少師之崔寔,字子真。并稱“真賢二宿”。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宝兴县|
侯马市|
福清市|
突泉县|
高清|
黄平县|
南丰县|
麟游县|
钟祥市|
南投县|
封丘县|
高陵县|
临海市|
潮安县|
松原市|
鹰潭市|
界首市|
芜湖市|
武清区|
个旧市|
榆中县|
彭阳县|
皋兰县|
沈丘县|
横峰县|
友谊县|
苗栗市|
定陶县|
武宁县|
阳曲县|
同心县|
温泉县|
蒲江县|
鄂尔多斯市|
饶阳县|
扶风县|
黑山县|
营山县|
北宁市|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