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恩同再造-《劉備的日常》
第(2/3)頁
換句話說。若無劉備,大宦官曹節活不過今年。
中風,癥見半身不遂、拘攣麻木、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等。
對比病癥手札。華佗言道,建寧二年乃是‘小中風’。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說話不清,吐字困難,語不達意,無法吞咽,一側肢體乏力,走路不穩,進而臥床不起,意識昏迷。后雖治好,卻留下諸多后遺。隨歲數增長,血氣漸枯,遺癥病發,命不久矣。
分析完病情,華佗又給出治療之法。
對癥下藥。當用乾歸、芎藭、龍腦、白芍、紅參、荎蕏等入藥。可活血化瘀,化痰通絡,行氣止痛。緩解中風后遺癥,可延壽數載。
臨鄉戶戶院中建有藥圃。自華佗入主醫學館后,藥材的種植更加多樣。治療中風后遺癥所需藥材,臨鄉皆是常備。這便配成丸劑,六百里加急送來洛陽。
時下竟有藥丸?
原來。成書于公元前三世紀末的《五十二病方》中,已出現丸劑的名稱。約成書于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也有“四烏鲗骨一藘茹丸{sì wū zéi gǔ yī lǘ rú wán}”的記載。《史記》太倉公傳中錄入“半夏丸”之名。名醫張仲景用蜂蜜、糖、淀粉及動物膠汁為丸藥的賦形劑。梁代名醫陶弘景提出不同藥劑的應用理論:“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湯者,宜服酒者,宜服膏者,亦兼參用所病之源以為其制耳。”
問過華佗才知。時下可不僅只有丸劑。
《五十二病方》中存醫方二百八十三副,其中收錄了丸、散等古老成藥劑型。《黃帝內經》中不僅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概念,還記載了十三首方劑,其中成藥九種,包括了丸、散、膏、丹、藥酒等劑型。名醫家張仲景編撰《傷寒雜病論》,共收錄成藥六十余種。所用劑型有丸劑、散劑、酒劑、洗劑、浴劑、熏劑、滴耳劑、灌鼻劑、軟膏劑、**栓劑、蔭道栓劑等十余種。
此還是遺失了青囊書的后世記錄。試想,華佗的青囊書上又該錄入多少藥方!
沒有被后世超自然化的先秦醫術,確實強悍。
劉備這便將華佗藥丸,交由黃門令左豐,轉贈給大內官曹節。
死馬當活馬醫。行不行,且看曹節的造化了。
此乃月前之事。劉備送藥后,便未過多在意。
結果一月后,大內官曹節竟親自登門道謝。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宿迁市|
门源|
赤城县|
抚宁县|
丹巴县|
浑源县|
揭东县|
乌海市|
潼南县|
鹿泉市|
商丘市|
定安县|
元江|
襄汾县|
出国|
家居|
衡南县|
翼城县|
枣阳市|
金湖县|
岑溪市|
雷山县|
当雄县|
隆尧县|
康平县|
勃利县|
景泰县|
和林格尔县|
雷波县|
钟山县|
曲阜市|
内丘县|
蒙山县|
金坛市|
连平县|
密山市|
北川|
西林县|
梨树县|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