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老劉的話說出口,眾人微微都有些愕然。 他們甚至覺得他是在開玩笑的。 只有何靈稍微鎮定一點,說:“那時候物價水平低,而且……” 老劉搖了搖頭,說:“不是物價的問題,當年,京州的最低工資標準是月收入1800元,而村里的平均收入是3000塊錢出頭。” 他接著說:“農村人也是人,也要生活。要吃飯,要穿衣,孩子要讀書,生病了得治……可是年收入只有3000,能做什么?” 和諸位明星的表現一樣,彈幕也都顯得很震驚。 即使是剛畢業領著3000月薪的應屆畢業生,也都覺得,年收入3000出頭太扯了。 有些彈幕紛紛科普: “我是農村長大的,我們農村收入就是這么低,好在花錢的地方也不多。” “城里人不懂一斤稻米能賣出多少錢吧?有沒有想過,那么便宜的米,農民收入能有多少?” “在以前,我們農村人就是在土里生,在土里滾,活不起,病不起,死不起,什么都靠挺!” …… 老劉接著說:“為什么收入這么低?以前,村里都是山溝溝,糧食畝產少不說,還難種難收。 “這個村里年紀大的,都不是腿腳有毛病,就是腰有毛病。就是年輕時候辛苦勞動,累出來的。 “為什么不用機械呢?機械開不進來啊!巴掌大一塊田,人多了踩在上面都嫌擠,何況機器? “年輕人都不愿意在村里呆,種田又累,收入又少,都跑到城里去打工了,留在村子里的,只有老弱病殘。 “那個時候,村里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大片田地拋荒。 “哪有什么綠水青山?不過是一群面黃肌瘦的農民,在土里扒點生活。 “你們看。” 他停下,伸手指向一旁的房子,只見門口坐著一個老人,他右腿褲管空空,拐杖放在身旁。 老劉接著說: “看到那個老人嗎?幾年前,他瘸了,還在種田。坐在板凳上,一鋤頭一鋤頭地耕地。 “我當時在城里當了幾年的官,從來沒去過農村,哪見過這種場景? “一下來看到這村子,我心這個涼啊!眼淚都流出來了。 “太苦了。看著就心疼。在我們國家的土地上,還有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不過這一切,都被許阿姨的兒子改變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