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鳳翔府。 中書門下是大唐最高的權力機關,也被稱之為政事堂。 不過中書門下是一個大機構,不僅僅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樣的宰相在內辦公。 也有各級官吏輔佐參贊宰相工作。 “拾遺”就屬于中書門下,是和御史臺差不多的諫官系統。 拾遺就是拾遺補缺的意思,和補闕、正言、司諫一同稱之為諫議大夫。 諫官一向是位卑而權大的,左拾遺也就是七品的官,不過有參奏百官,進諫皇帝的權力。 不過此時中書門下的氣氛有些緊張,一名老者走進了諫議大夫辦公的明鏡廳后,眾人更是紛紛遠離了他。 走進門的是一名胡須發白的老人,他穿著七品官員的朝服,臉上始終帶著愁苦之色。 這個老人名叫杜甫,目前任左拾遺。 要說這個杜甫也是仕途多舛,天寶六載上皇召集天下賢才去長安應試科舉。 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卻上奏朝廷,“賢君在位,野無遺賢”。 意思是賢明的皇帝在位,在朝堂之外沒有遺留的賢才。 李林甫竟然以如此荒謬的理由,宣布這一次科舉所有人都不通過。 杜甫科舉不暢,只能通過結交權貴出仕。 通過不斷的進獻詩歌,到了天寶十載的時候,因為獻詩得到上皇賞識,獲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官職。 但是杜甫家貧,無錢賄賂上官,所以一直沒有被授予官職。 之后杜甫輾轉得到了幾個芝麻官,仕途一直都不順暢。 等到了安祿山叛亂,杜甫本來準備北上投奔靈武朝廷,卻不幸和王維一起被叛軍抓走。 雖然因為杜甫官職小,沒有被叛軍嚴加看管。 終于在至德二載,杜甫從叛軍占領的西京長安逃脫,投奔了剛到鳳翔府的李亨。 杜甫雖然官不大,但是李亨還在東宮的時候就知道他的詩名。 重要的是杜甫是從西京長安逃出來投奔自己的,這更加顯示了靈武朝廷的眾望所歸。 于是皇帝非常開心,授予了杜甫左拾遺的職位。 明鏡廳,是中書門下諫議大夫們辦公的地方。 取自于太宗皇帝“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意思,這也說明了諫議大夫的職責—規勸君王。 杜甫被同僚排擠冷落,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最近上的幾封奏疏。 按照原時空的歷史,杜甫是因為上書為房琯鳴不平,而被肅宗貶官華州的。 但是在這個時空,李炎這個蝴蝶掀起了巨大的風浪。 房琯沒有被罷官,而是出任了河西節度使。 在朝廷的眾人看來,皇帝還是厚待了房琯。 所以杜甫沒有為房琯上書。 但是這一次杜甫被同僚排擠,其根源也是建寧王帶來的玩家們。 事件的起因是因為一首詩。 這首玩家抄的《石壕吏》,從隴右傳到鳳翔府后,杜甫讀罷是擊節贊嘆! 原本《石壕吏》是杜甫在鳳翔府被貶官華州之后,在探親的途中的見聞,寫成的現實主義詩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