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其實內閣已經非常節省了,楚牧雖然沒覺得自己的登基大典寒酸,但僅僅八萬兩的大典已經是史上花費最少的了,就連一貫簡樸的永平帝登基大典都花了十三萬兩。 楚牧是萬萬沒想到啊,自己接手接了個負數,問道:“現在財政這么困難么?” 張淵從懷里拿出了一封文書,放到案上,道:“這是臣歸總的近十年朝廷的財政情況,請陛下御覽!” 楚牧拿起文書查看,上面詳細的記錄了這十年的財稅情況,越看越奇怪。 “怎么每年的收入越來越少?這幾年遇過大災么?”楚牧蹙眉問道。 “小災年年都有,所幸蒼天庇護,這幾年未遇大旱大澇!”張淵回答道。 “那又是為什么呢?” 張淵高光義和袁復互相看了一眼,都不愿回答這個問題。 唯有首輔沉默了片刻,說道:“大行皇帝仁慈安民,年年減稅歲歲免賦,故而所收越來越少!” “啊?”楚牧沒想到這錢是被永平帝給減稅減沒的。 我名義上的爹啊!你愛民減稅可以,你怎么把我的額度都減完了!你這是典型的減自己的稅,讓別人無稅可減了啊! 或許是看出楚牧的不悅,張淵上前解釋道:“其實大行皇帝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當年武宗(也就是楚牧名義上的爺爺)尚武好戰。執政時期正逢西原國力增加屢次挑釁,武宗先后三次御駕親征,皆大勝而還,天下盛贊其有太祖之神武。 人便是這樣,被人吹捧多了就容易飄。 西原被打服了不來挑釁了,武宗卻來勁了,兩次率大軍進攻西原,結果名義上打平實際上是損兵折將而返,武宗郁悶了好幾年。 后來山南五國之間爆發混戰,其中南岳遣使而來請求武宗調停,武宗以宗主國之尊下令各國停戰,恢復開戰前的疆域。 南黎、南水打了半天好不容易占了點地方,豈會輕易拱手還回去,拒不同意。武宗勃然大怒,派遣大軍討之,奈何大軍千里迢迢剛到,就被人打了個大埋伏鎩羽而歸。氣的武宗又御駕親征,雖然大勝歸來,可最終是被占了土地的南岳等國收復故土,大文除了把南黎南水打服了外,實質上沒得到一毛錢好處。 連年的征戰加上幾次大災,導致大文的國庫空虛,武宗接連提高賦稅,本來大文一年全部稅收折合銀子是二千五百萬兩,到了武宗最后一年,竟然稅負達到了四千一百萬兩。大文境內更是史無前例的發生了兩次起義,雖然規模不大但讓繼位的永平帝格外緊張。 所以登基第一年,永平帝就宣布大規模的減稅和裁軍,一下就把賦稅降到了二千萬兩一年。而后大文每遇到一次大災,永平帝就減一次賦稅,最關鍵的是他光減,災后就不再漲回來了。到了永平十年,全國的賦稅總額只有一千七百萬兩了。 這一番仁德之政,讓永平帝確實得到了百姓們的愛戴,民間紛紛編出歌謠稱贊這位仁君,他生辰那天舉國歡慶如同過年一般。 而后又發生了西原大舉來犯,英王率兵出擊大破之。本來打仗是要花錢的,結果永平帝反而那一年減稅,理由是西邊戰亂影響了當地百姓的生計,其實這話沒錯,可錯的是西邊戰亂永平帝把全國的稅都減了。 當時就有人懷疑是因為英王大破西原贏得百姓稱贊,永平帝便通過減稅爭取民心。 三年前永平帝重傷恢復后,說是百姓祈禱才讓他轉危為安的,又準備減稅,還是內閣四位大臣聯手阻攔,以辭官相威脅永平帝才作罷。 聽完張淵的講述,楚牧很是無語,他不知道該怎么形容自己名義上的爹,聽過癡迷于美色的,癡迷于游獵的,還真沒聽說過癡迷于減稅的。 楚牧嘆了口氣,道:“現在國庫的情況,就不用說減稅的事了,是不是該適當加點稅啊!” 楚牧倒是真沒想著多搞錢讓自己玩樂,而是擔心國庫沒錢朝廷玩不轉了。 竇鼎之再次鞠躬致歉,道:“萬萬不可,陛下登基不能減賦以顯仁德,決不能加賦了!” 張淵也上前拱手道:“臣知陛下之憂慮,雖然現在國庫不充,但馬上夏賦就要開始征收了,維持正常開銷應是足夠的!” 楚牧聽完放心的點了點頭,道:“那就有勞各位為國理財了!”說完看著手中的文書,又道:“對了,這全國賦稅朕知曉了,可其他諸如人口、戶數、土地情況朕還不知,勞煩各位整理成文呈上來!” “臣已經準備好了!”竇鼎之說著從懷中拿出一份文書,交給楚牧。 楚牧很驚訝首輔已經準備好了,接過來打開一看,密密麻麻十幾頁的內容。 竇鼎之說道:“陛下初登大寶,國事還不熟悉,故而臣大致總結了一份供陛下參考。現在大文一十八道,總計三千二百八十萬戶,一萬萬四千七百萬口。能耕之地約十一萬萬畝……” 楚牧看著竇鼎之呈上來報告,大文全境的楚漢道、三秦道、久昌道、巴東道、吳中道、慶安道、交東道、交西道、劍南道、晉陽道、齊泰道、泉門道、雍涼道、南理道、黔山道、原中道、燕平道、臨海道全部一十八道,每一道的人口戶數,土地面積,賦稅情況皆有記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