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會堂之內,鴉雀無聲。 所有人都在思考諸葛為道所說的這番話。 大明雖然“慫”了一百多年,但是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大明毫無疑問還是世界的一極! 大英帝國的尾巴雖然翹得很高,還把爪子伸得很長。但是歐亞大陸的中、東部和北太平洋的霸權,依舊被大明牢牢控制。英國對印度、馬六甲海峽的控制,也是在保證大明的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實現的——這種控制實際上是英國人用真金白銀“買”來的,不是靠堅船利炮打來的。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大明一直通過英國、荷蘭在輸出手工業品和工業品,同時輸入黃金白銀。這意味著大明發展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根本不必通過掠奪和殖民,就可以輕松獲得......由于歐洲人從新大陸掠來的大部分白銀和相當一部分黃金都流入了大明,這就意味歐洲本身才是大明工業品、手工業品外銷的最大市場。 而大明發展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源,比如棉花、大豆、橡膠、棕櫚油、煤礦、鐵礦、石油、錫礦、木材、大米等等,要么可以從遼闊的本土獲取,要么可以從海外省和暹羅、安南、阿瓦等東南亞的藩屬國獲得。 當然了,印度也有龐大的市場。但是印度在被歐洲人征服之前,一直都是商品輸出的順差國。外部商品很難輸入印度......在歷史上,工業革命后的大英生產的洋布都很難在印度本土打開市場,最后不得不用行政手段摧毀印度的土布生產。 而大明的國策一直是擴張本土不搞殖民,看到印度這種人口比大明還多(目前印度的人口已經沒有大明多了)的地方,當然得繞著走了。 所以大明也就沒太在意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擴張——就算在意了,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幫助印度反抗英國看起來很蠢,萬一印度崛起了又當了白眼狼,那大明不要哭瞎了? 而和英國去爭奪印度似乎也不符合大明的國策,搶下來也不殖民,當本土就更虧了! 而且當時的海運還處于風帆向蒸汽過度階段,而大明的風帆戰列艦還是玩不過大英(諸葛武忠王不懂帆船和航海,沒有金手指可以開),再加上雙方的本土距離足夠遙遠,在沒有蘇伊士運河的情況下足足有一萬五千海里,用帆船運兵的話,是根本不可能對一個那么遠距離上的工業化國家構成威脅的。 因此大明就選擇了維持和英國的“共贏關系”——對于工業化后生產有些過剩的大明而言,實在沒有和自己最大的市場開戰的理由。 但是這樣的和諧局面,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英國全面實現了工業化,即將,也必將宣告終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