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一章 向西方-《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
第(1/3)頁
楊豐進嘉峪關時候已經是初冬,他到肅州時候朱元璋給朱棣移封西域的圣旨就昭告天下。
當然,燕王還是燕王。
封爵又不是隨封地改變的。
朱元璋的西域設計完全按照此前楊豐和朱棣的建議。
核心當然是燕國。
東起巴倫臺,北界精河,西界怛羅斯河,南界當然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這里面巴倫臺是從東邊翻越天山的咽喉,無論從吐魯番還是從北疆的呼圖壁還是從叉力失想要去伊犁河谷都得走這個山間交匯口,精河則是從北邊越過北天山的咽喉,因為它后面分出兩條,一條登努勒臺道一條果子溝,西邊過怛羅斯河再向西就沒什么好地方了,那一帶也就是楚河流域最好,而南邊從伊犁河谷南下的夏特和烏孫兩大古道都在燕國。
南疆和北疆之間的咽喉鐵門關同樣在燕國。
可以說鎖死西域交通。
其他勢力全部被燕國隔離開。
另外燕王護衛增加到五個,避免六個容易聯想起天子六軍,而原本在北平的三護衛歸北平都指揮使司,除了已經確認的太平一個護衛外,由朝廷另外給他選四個護衛,但跟隨他西征的將士里面,有愿意留在西域的,根據原本職位統統升一級留下……
不過實際上不會有太多愿意留下的,也就是他那些親信們。
普通士兵和軍官,誰會愿意跑西域去,更何況這一次大家都撈足了,回家享福多好啊!
包括朱元璋承諾的四個衛,恐怕短時間也很難湊出。
不過好在這四個衛到達前,目前在西域的官軍只能分批撤回,這個過程可能得兩三年,足夠完成替換了。
四個衛兩萬多戶,加上太平的數千戶牧民,另外那里其實也還有少量很難說民族的居民,其實真要說漢人也有。
而納黑失只罕賜姓朱,賜名朱永忠,改別失八里為庭州,改吐魯番為高昌,改叉力失為焉耆,連同鄯善及火州,五城及所屬各城合并為高昌國。
然后以朱永忠為高昌國王。
但改原本附屬別失八里的昌八里為迪化,在迪化設立北庭都指揮使司,并以迪化設立迪化衛,鐵門關以東都算北庭都指揮使司。
當然,不只一個迪化衛,實際上至少三個衛才行,畢竟昌八里向西到精河還有大片可開墾荒地。
封馬哈麻為疏勒郡王,世襲疏勒宣慰使,疏勒宣慰使司下屬也就是從疏勒到于闐的各城,各城城主一人一個長官司長官,反正他們自己私下肯定還是叫埃米爾的,用不著給他們太大的官,但同時在疏勒設立安西都指揮使司,并設立疏勒衛。
這種操作很普遍。
宣慰使,宣撫使這些土司,和衛所共用一城在西南很常見。
比如奢家的永寧宣撫使司和貴州都指揮使司所屬的永寧衛,這兩家就是共用永寧城,一條永寧河把兩家隔開,西邊永寧宣撫使司東邊永寧衛,就連所屬土地都很難明確分開。
包括貴州宣慰使水西安家,實際上的宣慰使駐地也是貴陽城。
而貴陽還是貴州都指揮使司駐地,后來的貴州布政使司駐地,貴州巡撫駐地。
這種制度很好的盯著土司們,后者被軍戶們幾乎貼身鎮壓,等到不過軍戶制度崩壞后,就成了方便軍戶往土司那邊逃亡了,而逃亡到土司那里的軍戶,又成了土司手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幫助他們獨霸一方,所以奢安之亂時候,奢崇明部下大將多數都是漢人。
很大一部分就是逃亡的永寧衛軍戶。
所以和明末的衛所將領比起來,土司都成了眉清目秀的。
而大宛和昆陵兩個都指揮使司就沒有朝廷的衛了,倒是哈只如愿以償的得到了大宛國王封爵。
大宛國王和大宛都指揮使司也不沖突。
理論上迪化還是高昌國境內,藩屬國是藩屬,朝廷的都指揮使是朝廷派駐到藩屬國的,為了避免加重藩屬國的負擔,當然要自己墾荒種田。
像大宛都指揮使這種羈縻的游牧民就只能是自己游牧了。
至于新投靠的月即別,也得到皇帝陛下封號,他們分兩部分,在額爾齊斯河西岸游牧的幾個酋長,被封羈縻指揮使,歸昆陵都指揮使司,東岸游牧的也一樣是羈縻指揮使,但歸瀚海都指揮使司。
這樣時間久了,他們之間也就分成兩個集團了。
帖木兒也得到正式封號。
康居王。
撒馬爾罕改名康居。
但另外加上純粹羈縻的河中都指揮使司,蔥嶺都指揮使司,波斯都指揮使司。
以康居國王節制三都指揮使司。
所以他的封地其實只有康居,而其他那些都是他管轄而已,包括河中其他幾塊和呼羅珊,阿富汗,波斯這些都只是他的轄區而已,皇帝任命他管理,但皇帝也可以隨時撤了他的管理權。
反正他也就是個假裝臣服,大明皇帝也就是個假裝相信他臣服,沒必要跟他太客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多伦县|
婺源县|
册亨县|
麻阳|
安仁县|
三河市|
泸溪县|
怀仁县|
诸暨市|
正阳县|
伊宁市|
乌拉特前旗|
宝清县|
确山县|
湖南省|
景泰县|
石首市|
乐陵市|
敦化市|
灵璧县|
长兴县|
寿阳县|
石屏县|
鹤庆县|
郑州市|
房产|
台中市|
碌曲县|
竹溪县|
东海县|
安平县|
宁都县|
侯马市|
吴忠市|
乌海市|
班戈县|
锡林郭勒盟|
石棉县|
安丘市|
达尔|
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