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況且,他確實也想看看一路打到大清國京城,連皇帝老爺子的園子都燒了的英吉利、法蘭西到底是什么模樣。 留洋考試一共有737人報考,其中甚至還有十二名女子,宋冰和宋玉兩姐妹自然身在其中,與其它人相比,她們姐妹的外語能力更好,通過考試幾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862年1月27日,參加考試的成年人中,一共412人通過考試,其中有十名女子。而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英語能力,差不多也就是相當于……小學三四年級有水平。 這個水平出國留學肯定是不行的。不過在他們報名時,“飛云號”的歸來帶來了37名美南教會的傳教士,這些懂漢語的傳教士,自然當仁不讓的擔負起了教師的職責,除了傳教士之外,甚至還有兩名漢語教授,他們的到來,讓南華的英語教育總算步上了正軌。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們一邊學習英語,一邊學著數學,對于擅長背書的讀書人來說,他們靠著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英語,倒也是事半功倍。 其實不但成年如此,就是留洋預備學校的學生也是如此,每天早晨起來就要誦讀詩文。上午練習寫字、聽老師講課,下午基本又是背誦課文。背誦課文要求很嚴厲,完不成就要挨板子。 “……每天每人都要背誦英文小說、散文一到兩篇。每次讀錯,教授都會用鉛筆畫出,并糾正發音。第二天上課,還要復習舊課,只有完整背誦下來,才開始講授新課。每天教授時間都要在兩三個小時,其它時間學習數學和地理。” 對李維止提到的預備學校教學方法,朱先海只是微微點頭,什么科學不科學的他不知道,重要的是讓他們趕緊學會英語,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再挑選出最優秀的人出國留學。 晚清從1840年挨了外國幾次打,割地賠款都沒有醒悟要想追趕西方列強,必須要學習外語,尤其是英語。還是沉浸于我“韃清”的天朝美夢中,好不容易派出一百多留美幼童,結果卻因為他們受外國文化影響,變得“不守規矩”,斷然撤回。直到1894年被日本人打敗,賠了幾億兩銀子,割了臺灣,丟了朝鮮才算是明白自己的逼數。次年1895年,御史楊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維新功在留學生,請派人赴日本學習。即便是如此,還要等到八國聯軍打下京城,才真正開啟留學之門,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 眼下朱先海所需要就是抓緊時間,抓住這個窗口期,派出留學生向西方學習,用二十年左右,實現人才的獨立培養,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實現南華的跳躍式發展,這才是最重要的。 落后不一定會經常挨打,但是落后且不學肯定會經常挨打。就像歷史上“求知識于世界”的日本,割走了臺灣,索要幾億兩的賠款,然后又打敗了俄羅斯。反觀那個“天下學問我大清第一”,在“中學重要還是西學重要”爭論不休的“韃清”呢?不過也就是板上之肉。 感嘆著歷史的變化時,朱先海不禁又有一種緊迫感,似乎歷史并沒有給自己留下多少時間,畢竟,相比于日本,眼下南華的外部環境,實在是太惡劣,南美可是人家的地盤啊! 在人家的地盤上發展……能不危險嘛!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