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機器易得,工人難訓。 盡管剛到南華的時候,伊麗莎白采購的物資中,就有十幾部用來修造農具的通用機床,而且隨行的兩名技術員也培訓起了工人,而且朱先海也特意挑出了一百多人學習操作機床,但眼下他們也僅僅只是學徒而已。 當然了,也就是這批學徒工生產出了。南華第一批擲彈筒,第一批手榴彈。 但是現在讓他們操作機器,生產機器,還是有點兒太早了。 “沒事,讓他們一邊練習一邊生產!” 有些事情著急不來,朱先海甚至還特意拿出了一份圖紙。 “咱們現在先生產這個?!? “這是?” 威廉·漢森疑惑道。 “犁鏵?它怎么有兩個犁鏵?” “這是雙輪雙鏵犁,以后,咱們這邊就用這個開墾土地?!? 朱先海說道。 “這種雙鏵犁與和舊式犁頭的形狀和結構完全不同。它是一種鐵制的框架,中間橫著一根杠桿,兩邊各鑲一個輪子。鐵架子的后下方安裝著兩個犁鏵,正好和前面的一對輪子形成了三角支撐。犁具的前頭有牽引掛鉤,后面有操縱扶手或稱提把,再加上一個控制耕土深度的檔位……” 雙輪雙鏵犁,是另一個世界新華夏推廣的第一種“先進農具”,只不過它的推廣卻以失敗告終,這種引進自蘇俄的雙鏵犁,雖然工作效率高,但是因為它的整體全是鐵架結構,所以它的重量遠遠超過了兩張傳統犁具,也就增加了所需的動力。因為用的牲畜數量多,加上犁具本身的長度,占的面積比傳統犁具大得多。因此,耕完的土地撂的地邊地角也就格外大??偠灾?,不輕便、不靈活、效率不高、優越性不大,這也就決定了它到后來必然被看成一塊雞肋的結果。但究其原因,還是“水土不服”,需要的牲畜數量多,是因為華夏缺少農用重挽馬,本土馬或者牛的挽力小,至于轉彎的地邊地角大,是因為地塊小,轉彎次數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