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禮是朝廷制定規則的典籍,大約相當于憲法,就算它是禮法,可它也是法。 易本來是道家之書,因孔子學過,便成了儒門典籍。 樂經是譜書,儒生還一直笑話人樂工是賤伎來著——所以秦始皇焚過的尚書得存,一直沒經過什么事兒的樂經失傳了,欸就失傳了,你說巧不巧。 而春秋乃是史書,早先史家還有些風范,后來寫史書這事兒歸了儒門,結果么……嘖。 唯有一本尚書,可稱原創,其實也是史書,結果后來還有好些個《尚書考》證偽辨真的吵,都是他們儒生自己人寫的。 關鍵這幾本書一擺,天底下識字的人人鬼鬼,就都是儒生了呀。 這些歪門道理,太多人知道也太多人懂,只不過黔首百姓,誰會去理會這個?大家都記著一個負心多是讀書人,遇見學問大的就多留個心眼,便算是對得起祖宗了。 種種類類的怨氣,基本都在康王的門派中有,畢竟他們那里出的最多的就是大兵和游俠兒,都是書生(略略略)意氣任俠尚義的好漢子,偏就和詩與遠方不對付。 就是大師兄慣能吟詩作對,也常自稱是劍俠,卻不肯稱自己是讀書人:師門以飲食起家,正是“君子”們該遠的“庖廚”。 袁曼曼從節堂的擺設上就知道,這里肯定不是什么“名門正派”,所以她猶豫。 康王也不在乎,他只是把選擇擺出去,來了便收,是她的造化,不來,那就不來唄,他還得上學呢。 不過東邊不亮西邊亮,袁曼曼這邊猶豫著,康王還是招來了第一個學員,算是被迫的。 謝玉海來問他萬兵洞的特長,說是要報給國科大,康王毫不猶豫脫口而出能打能扛,讓老謝黑了臉,不過解釋了之后,也知道了個大概:實在是康王的表達能力水準欠佳。 恰巧,國科大那邊,有個難點人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