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一場戲,周紀濤一開始說的是一遍過。 不過,拍完之后,他接著說道:“我們保一條,徐老師繼續保持,我們再保一條。” 剛開始的時候,方醒還以為周紀濤真的要一遍過呢。 磨合幾遍之后,才知道,這是周紀濤的口頭禪。 每次開拍都說一遍過,然后拍完就說保一條。 即便演員都是實力派,但第一場戲,還是需要磨合的。 演員之間需要化學反應,而這個反應過程,需要時間。 磨合就是這個過程。 第一場戲,重復拍了五遍之后,方醒走過去和周紀濤一起看監視器。 把五遍都看完了,其實第一遍就很不錯。 畢竟第一場戲的演員是方醒、徐志文,還有飾演“李響”的林建。 三個人的演技都很不錯,場記一打板,戲就來了。 如果換做其他偶像劇的劇組,能拍到這種程度,直接就一遍過了。 周紀濤和方醒的想法一樣,不要最好,只要更好。 特別是第一場戲,要磨到演員最佳狀態。 果不其然,后面保的幾條,一條比一條好。 不過,到了第五條的時候,明顯感覺到徐志文的情緒有點透支了。 畢竟他這一段表演,需要的情緒太多太復雜,每次吃餃子的時候,都要表現出那種被親情感到到崩潰邊緣的情緒。 而且,徐志文每一遍都把情緒全收釋放出來,拍了五條之后,情緒開始透支了。 方醒看完五條素材,和周紀濤商量道:“這場戲可以過了,第三、第四條混剪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周紀濤點頭同意:“我也是這么想的。那就準備下一場戲?” “你是導演,你定。”方醒沒有搶片場話語權。 雙導演合作,避免矛盾的辦法,就是一開始劃分好任務。 周紀濤拍拍手,對著導筒說道:“第一場戲過了,演員休息,準備轉場。” …… 和演技派一起拍戲,簡直太舒服了。 方醒甚至感覺拍攝《狂飆》,比拍之前的任何一部戲都輕松。 主要是演員太給力了,甚至不需要講戲都能演。 講戲的時候,只要提要求,演員就會想辦法去做,不需要重復強調一個鏡頭。 有時候還會有驚喜。 當然,拍攝能夠這么輕松的原因,其實是精力都花在前期選角上面了。 方醒和周紀濤跟著劇組密集試鏡演員差不多兩個月,可以說是心力交瘁,期間暴瘦十幾斤。 前期選角用心了,拍攝的時候自然就省心了。 拍攝幾天之后,劇組轉場到菜市場。 菜市場的魚檔是這部劇前期的重要場景。 今天,要拍“高啟強”在魚檔賣魚的鏡頭。 劇組已經提前幾天布好景。 開拍當天,方醒一大早來到菜市場,在菜市走了一圈,指著入鏡的攤位,安排道: “這一排到時候是賣青菜的,去別家菜市場,直接把攤位的籃子、泡沫箱端過來,我要今天最新鮮的菜。 “還有這排水溝太干凈了,布置一點爛的菜葉。” 安排得差不多之后,方醒轉向副導演張奕高,問道:“魚檔的替身找好了嗎?” 張奕高連忙點頭答道:“找了,我在附近菜市場找了一位身形和徐老師比較像的魚檔老板。” “很好,待會徐老師來了,讓先他和魚檔老板聊一聊。”方醒說完繼續往前走,對布景進行調整。 在拍攝“高啟強”賣魚的鏡頭時,有一些鏡頭需要“高啟強”親自殺魚、刮鱗片。 徐志文平時生活很接地氣,會殺魚、刮鱗片,但是在家做菜,和在菜市場賣魚是兩回事。 魚檔老板殺魚,講究一個快速,干凈利落。 所以,替身肯定是要準備的。 替身在影視劇里,運用非常廣。 影視基地里,有很多專業的替身。 武打替身就不說了,這是大部分觀眾都知道的。 除了武打替身之外,還有筆替、裸替、光替、琴替。 就拿筆替來說,古裝劇里,經常會有角色寫毛筆字的鏡頭。 這些鏡頭,通常只拍手和桌子。 可以看到“主角”在紙上寫出了非常漂亮的字體。 然而,在娛樂圈里,有幾個明星能寫一手好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