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莫靈均從來就沒考慮過讓自己麾下的騎兵一路狂奔下去,當然長纓軍的騎兵們也不需要疾馳太遠,畢竟不遠處的樹林中就是備用戰(zhàn)馬所在。 至于短短兩三里的狂奔,雖然會導致戰(zhàn)馬的損失損耗加重,但是比起戰(zhàn)果,這完全是可以承受的,等換完馬,又是一條生龍活虎的漢子。 至于提高速度,只不過是莫靈均希望消耗一下盧龍軍戰(zhàn)馬的體力,順便多給騎兵們一些準備和調整的時間。 畢竟自己身邊的不是三兩人,而是小兩千騎兵,饒是長纓軍軍紀森嚴,組織性、紀律性優(yōu)秀,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目標鎖定、換馬、換裝、整隊等一系列復雜的戰(zhàn)術動作。 只不過莫靈均沒有想到,盧龍軍竟然如此的配合自己,追了一小段時間之后竟然主動降低了速度,以至于追擊了三十多里的盧龍軍竟然消失在了自己的眼前。 盧龍軍的這一波操作給了莫靈均意外的驚喜,既然盧龍軍降低了速度,莫靈均也命令狂奔中的長纓軍稍稍降低速度,盡可能的以連為單位恢復建制和順序。 留守在樹林附近看守戰(zhàn)馬的人員,則早已經完成了喂馬、裝具等一系列準備工作。 很快在整隊的過程中,迅速向著預定的方向前行,長纓軍的大隊騎兵來到了樹林的外圍,以連為單位迅速和留守人員完成精準對接,所有的騎兵直接將戰(zhàn)馬扔在原地,直接奔向了自己所熟悉的戰(zhàn)馬。 與此同時,因為盧龍軍跟進的緩慢,莫靈均補充下達了一項計劃之外的命令——重騎兵披甲! 名稱是重騎兵,但是實際上長纓軍騎兵中的重騎兵其實分為兩類,具裝騎兵和玄甲騎兵,雖然都屬于重騎兵,但是具裝騎兵和玄甲騎兵從裝備到功能上截然不同。 具裝騎兵起源于漢代,興盛于魏晉,在隋唐時代依舊是騎兵沖陣的核心力量之一。 實現了從人到馬的全防護的具裝騎兵,其防御力、攻擊力都已經幾乎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但是一個個鐵罐頭一般的存在確實提供了無與倫比的防御力,但是過大的重量也使得具裝騎兵的靈活性,機動力,續(xù)航能力大幅度下降。 玄甲騎兵則是李淵、李世民根據具裝騎兵為模板,學習了突厥騎兵的優(yōu)點,獨創(chuàng)的新騎兵種類。 玄甲騎兵標志性的玄甲實質上是以明光鎧為藍本,經過刪減和改良之后合適玄甲兵的甲胄。 與重步兵使用的明光鎧相比,玄甲去除了大量部件,只保留了兩肩、胸部、背部、手臂、腰部、膝蓋等部位,在最大程度降低重量的基礎上,實現對人體致命和薄弱部位的重點防護。 雖然在防護力上不及重步兵和具裝騎兵,但是玄甲騎兵機動性和續(xù)航能力是前兩者無法比擬的,在遠距離突擊,長距離機動方面無出其右。 魏晉時期以來的沖陣的主力具裝騎兵,大唐家傳擅長突擊的玄甲騎兵,再加上裝備輕甲,以弓、弩為主武器的機動力超強輕騎兵,共同組成了現在長纓軍的騎兵體系 在之前的突襲戰(zhàn)中,為了將麾下騎兵的機動力發(fā)揮到極限,重騎兵雖然攜帶了長兵,但是卻只裝備了輕甲,所以才會呈現出全輕騎兵的模樣。 隨著莫靈均補充命令的下達,每個營配屬的具裝騎兵、玄甲騎兵迅速沖向馱著馬甲的和重甲的備用馬,將裝具和甲胄取下。 周圍其他騎兵從這些重騎兵手中接過馬甲和重甲,一邊為戰(zhàn)馬披掛馬甲,一邊為騎兵披甲。 在沒有任何外因干擾的情況下,長纓軍長時間以來的組織、紀律、訓練得到了最高水平的發(fā)揮。 從抵達樹林旁邊的集結地點開始,不到百息的時間,近兩千長纓軍騎兵已經完成了戰(zhàn)馬的更換。 同時三個騎兵營配屬的兩百四十名具裝騎兵從人帶馬也已經披掛完畢,手持馬槊,身披重騎兵一個個威風凜凜,就連被黑褐色馬甲覆蓋只留下兩只眼睛的戰(zhàn)馬都帶上了一層濃濃的肅殺之氣。 等到兩千長纓軍已經完成了所有準備,帶著笑容不緊不慢,準備撿便宜的盧龍軍才緩緩的出現在莫靈均的視野之內。 現在姍姍來遲的盧龍軍騎兵,神情總是堅毅而嚴肅的莫靈均帶上了一種罕見的、看起來有些古怪的笑容。 說實話,自從貞元二十一年,受到燕國大長公主的委派跟隨郭戎進入長安開始到現在,已經整整五年。 五年時間內跟隨郭戎南征北戰(zhàn),從長安打到隴西,從山東打到漠北……經歷大小戰(zhàn)事數近百場,莫靈均發(fā)現這還是第一次有敵人如此順從自己的心意,讓自己如此從容的調整、分配、布局。 以至于當敵人出現的時候,莫靈均突然發(fā)現,除了下達進攻的命令,剩下自己好像已經沒有什么可做的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