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吳處長顯然對這個數(shù)字還是很滿意的。 “我們石場可沒有黃嶺石場產量高,我報七萬方吧!”唐成山也報了個數(shù)字。 其實廟嶺石場的規(guī)模一點不比黃嶺石場小,如果把所有的石坑都利用起來,廟嶺石場山上山下可是能放下四十個石匠位的。 一年出十萬方石料也不是難事兒。 但廟嶺石場以前主打縣城用戶,他不可能把縣城那邊扔了,全部轉移到紅島這邊來。 那邊客戶扔了,紅島這邊養(yǎng)殖圈干完了,豈不什么都沒有了。 因此,唐成山預留了一部分產能給縣城,只報了七萬方的數(shù)字。 剩下那十多個小份石場就沒啥搞頭了,九家小份石場才湊了兩萬多方,最多一家才報了三千方。 總數(shù)二十一萬方,這個數(shù)字讓吳處長不是很滿意。 好在初期的養(yǎng)殖圈都在海邊,暫時不往海里延伸,這個數(shù)字也算夠用了。 合同非常的簡陋,與后世十幾張紙的規(guī)模相比不值一提。 “吳處長!你們這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嗎?這也太簡單了。” 江宇還真沒見過八十年代的合同長啥樣,但就兩張紙這樣太寒磣了吧! “怎么沒有法律效力?合同不都這樣嗎?” 也許八六年的合同就這樣了,這種合同放到后世,拿到法庭上法官絕對不會去看第二眼。 雖然條款少,但江宇還是一條一條地看完了。 關于達不到數(shù)量要承擔什么責任這些江宇沒太關注,反正他的石場完成任務數(shù)不成問題,說不定還能超額完成。 他主要看的是結算。 合同上沒有注明結算周期。 “吳處長!你們這合同連結算周期都沒有,到時候多長時間結賬啊?” 這個可是絕對不能含糊的,半個月結算一次還是一個月結算一次非常重要,這關系到石場和養(yǎng)車戶的資金周轉,不弄明白這字是不能簽的。 “我們公司也考慮到了初期所有的困難,我們初期結算日是三天一結算,主要是照顧你們這些石場和養(yǎng)車戶的資金周轉,三個月后將變成一個星期一結算,到明年將是半個月一結算,以后不再變動。” 這個結算周期倒是挺合理的,只是不知道甲方能堅持多久。 在確信合同沒有什么補充后,江宇在合同上簽名按了手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