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如此以來,他既能得到木炭,也可以順理成章的將青銅器推廣出去。 當然,若是那個部落能夠挖到煤,他更加樂意交換。 而要想把這些金屬木炭源源不斷的運送回來,又把陶器青銅器等物品運送出去,就需要更好的交通條件,光靠兩條腿在沒有道路的蠻荒大地上奔跑肯定是不行的。 特別是眼下各部落幾乎都有了馬,馬車可以將馬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 因此修路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徐晨的想法就是,在這個冬天,要聯(lián)合巴族所屬幾個聯(lián)盟開展一次修路運動,爭取打通各部落之間陸路上的來往交通路線。 這些路線徐晨已經(jīng)大致在地圖上規(guī)劃過了。 以烏族為中心的話,到巴族三十余里,到胡族二十余里,到木牙族三十余里,到季族五十里,季族到蒼族二十里。 這些部落之間也還另有一些人日常行走來往的路徑,比如從烏族到胡族再到木牙族再到季族,這條路是徐晨第一次巡游六族時候走過的路,雖然山路崎區(qū)難行,但還是比較通暢,并無懸崖深澗等特別困難的地方。 因此按照徐晨的打算,要在未來兩到三年之內(nèi),爭取將巴族聯(lián)盟部落之間的簡易道路修通,達到能夠行走馬車的地步。 當然,這也取決于所有部落的參與熱情和決心。 但有一條主路他卻是必須要修通的,那就是從巴族到烏族,再到季族、蒼族這一條交通主干線。 這條路一旦打通,則陸路就能形成一條穿越整個巴族聯(lián)盟的交通動脈,串聯(lián)起沿途四個部落,而到了蒼族,下游五十里就是恰族,就算正式進入了拱火族領地。 季蒼河的狀況徐晨很清楚,一年四季都有不錯的水量,可以常年行船,因此到了蒼族之后,就可以利用舟船和拱火盆地構(gòu)成一條水路交通。 而恰族就是拱火聯(lián)盟、巴族聯(lián)盟和有窮聯(lián)盟三大部族交流的節(jié)點,可以起到中轉(zhuǎn)甚至中樞作用。 如果有必要,可以從蒼族往下沿季蒼河繼續(xù)修建一條通往恰族和有窮族的道路,如此三個聯(lián)盟的來往就會更加方便,聯(lián)系就更加緊密。 而對于孤懸在烏龍江南岸的羽公聯(lián)盟,徐晨暫時就管不了太多了。 一是他們發(fā)展本來就比拱火族落后,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大量的先進技術(shù)和經(jīng)驗,無論是修房子還是燒荒耕種,都要等到今年秋冬才能正式開始,短時間沒有更多的人手和精力來修路。 另外隔河來往不太方便,全靠木筏,不過徐晨還是為其規(guī)劃了一條從羽公族到蒙族的道路,中間串聯(lián)起四個部落,然后在羽公族河口建造一座大些的碼頭,這樣就能解決鹽的運送,也能加強兩岸部落之間的來往和交流。 不過這個時間可能要拖到三年之后才能開始。 馬車還是個新事物,除開巴族之外其他所有部落都不知道,包括近在遲尺的烏族。 因為自從入夏雨季來臨之后,暴雨連綿加上河流暴漲淹沒河灘,兩族之間的來往就徹底斷絕了。 徐晨打算在巫主大會之前,聯(lián)合烏族將兩族之間這條路修通,然后讓前來參加巫主大會的部落都看到道路和馬車的好處。 而有了這條道路,巴烏兩族再也不會因為夏季漲水而斷絕來往。 因此最近一段時間,風等人都是按照徐晨的安排,沿著大河河灘山腳下的緩坡山林,尋找打探一條通往烏族最快的路徑,為修建這條馬路做準備。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