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秋收2-《原始人日記徐晨》
第(1/3)頁
從六月底到七月中旬,農田采收工作一直在進行。
好在入秋之后,暴雨已經很少,基本沒有四五月那種暴雨連綿的狂暴場面,就算是下一場暴雨,也很快就云開日出。
雖然下雨會影響晾曬入倉,但也并沒有對今年的糧食收獲產生太大的影響,因為還有涼棚和足夠多的房屋和工具攤開存放,不至于像以前那樣純粹的望天收。
隨著農田采收工作陸續進入尾聲,晾曬入倉登記的數字也逐漸統計完成,最后一批入倉的是試驗田的糧種,粒大飽滿,產量喜人,畝產接近七十斤,相當于秦漢時期一石的樣子。
雖然徐晨并不滿足,但他也知道這已經是當前人類耕作所能達到的極限了。
在沒有更好的種子農藥化肥等更高級的農業生產條件下,這種產量將會成為一個歷史記錄,在很長時間內保持無法被打破。
因為這塊試驗田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等都不是當前部落所能夠支撐的,根本不可能大面積推廣,只能作為育種實驗田。
至于真正的耕種,就算牛馬農具齊備,也就是這一百畝熟田的耕作方式,畝產在五十斤左右就頂天了。
而這產量還包括種子。
根據兩年耕種的效果來看,一畝田五到十斤的種子遠遠不夠,植株太稀了,再翻一倍也很勉強,若想真正提高產量,一畝田的種子至少要達到二十斤,那么四百畝農田明年就將投入八千斤的種糧。
但種苗密度高,需要的肥力自然也更多,因此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時間積肥。
在工農業生產中,投入和產出一般成正比。
但巴族和其他原始部落不可能持續性的投入如此多的人力財力物力耕種。
因為任何事物發展都有一個瓶頸,在當前水土、氣候、環境、種子、人力、技術等各種生產條件局限下,七十斤就是頂點,五十斤絕對算高產,四十斤屬于豐收,二三十斤才算正常。
更何況在地廣人稀的局面下,現在缺的不是地,而是人。
隨便燒塊荒地撒播幾斤種子,秋天就能收獲二三十斤的糧食,這種望天收的撿錢模式下,誰都沒有死磕幾畝薄田的興趣。
這就是為什么古代會大量墾荒的原因。
徐晨也一樣,與其在單畝上下功夫,遠不如在面積上下功夫。
同樣數量的種子,種植面積擴大到八百到一千畝,在耕種和日常管理上可以更加粗放輕松一些,但最終在產量上也不會相差太多,這就是刀耕火種時代廣種薄收的增產價值觀。
徐晨雖然對眼前的收獲并不滿意,甚至有些咬牙切齒,但在母巴和所有女人看來,這就是一個破天荒的豐收,特別是試驗田。
以前野外采收,一畝田范圍大概能采收五斤就頂天了,并且還要花費大半天的時間,要想采收七十斤,一個人要弄半個月,一季下來,二十多個女人也就能弄千把斤的樣子。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洞头县|
永昌县|
馆陶县|
峨山|
交城县|
晋宁县|
浦城县|
岗巴县|
宁乡县|
盐城市|
麦盖提县|
晋宁县|
渝中区|
建昌县|
彩票|
饶平县|
桃源县|
岐山县|
加查县|
如皋市|
南部县|
手机|
信宜市|
定州市|
将乐县|
新乐市|
凤山市|
冀州市|
农安县|
泾源县|
华蓥市|
崇文区|
德钦县|
疏附县|
潞城市|
甘孜县|
汝城县|
徐水县|
东乌|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