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固定靶點,八十米距離整個部落只有三人能夠達到,準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命中全靠運氣。 三十到六十米之間是主力攻擊區,幾乎人人都能達到,準頭也大致能夠確定,但若是這種進攻無法形成密集陣,對于移動目標的攻擊很差,全靠經驗預判獵物的運動速度和運動軌跡。 因此在圍獵之中,一般是以一輪攻擊殺傷為主,然后就是開啟追逐模式,憑借兩條大長腿亡命追逐,直到受傷的野獸失血過多或者體力耗盡獲勝。 因為長矛攜帶麻煩,精度不高,因此狩獵的時候不會輕易出手,甚至很多時候都是先丟石頭驚嚇和干擾野獸,讓其驚慌逃散進入包圍圈,這才發動攻擊,密密麻麻十多根甚至幾十根長矛一起出手,只要有一根命中,獵物就幾乎無法逃脫。 相對來說,人比野獸還要聰明靈活,對陣之下更不容易命中目標。 弓箭同樣如此,攻擊距離相差無幾,不過弓箭速度更快持續攻擊強悍,以數量彌補殺傷力的不足,倒是更加難對付一些。 眼下六個部落唯有巴族全員裝備了弓箭,而且是在不斷更新改良的弓箭,面對其他部落的長矛石頭,厚實精良的盔甲眼下的意義并不太大,因此徐晨也沒打算人人裝備這種耗時費力制作出來的盔甲。 一是人力物力財力不足以支撐這種窮兵黷武的消耗。 二是影響戰斗力。 因為弓箭兵屬于輕裝部隊,并不適合太厚重的防備。 現在都還是在打亂仗時代,野人打架根本就沒有什么章法,嗷嗷一窩蜂就沖上來,打贏了吃肉,打輸了被吃。 風是部落的最強戰士,徐晨也只打算做這一套,體現出他的領袖身份。 當然,既然要做他還是會做全套,畢竟是為了提升士氣和增加威懾力,剩下的男人肯定都要全部裝備新的盔甲,但在結構和制式上相對就要輕便簡潔的多。 十六個成年男人分為兩組。 一組是弓兵,八個人,配備輕型皮甲,只有前胸后背大腿做防護,這樣既有部分防護能力,也不影響射箭。 另一組是矛兵,八個人,除開新制作的石矛之外,還單獨配備三根短矛,像大寶劍一樣插在背后,盔甲則是藤甲,另外為了提高整體防護能力,徐晨還設計編制了滕盾。 滕盾結構簡單,其實就是一個圓形的藤編一樣的鍋蓋,平日可以背在背上,戰斗時候取下來套在胳膊上,無論近戰遠戰都可以抵擋進攻。 為了增加滕盾的抗性,樹藤都是精選之后和大量麻繩混編的,無論是結實程度還是抗穿透力都十分不錯。 二十米內,弓箭無法破防,三十米內,短矛無法破防,五十米開外,除開風等三個臂力超強的家伙之外,長矛也能勉強擋住,只是會面對比較大的沖擊力。 相對來說,面對長矛和石頭攻擊,滕盾用處更大。 但現在徐晨要的是拉風。 因此在他的要求下,一群男人上午打獵,下午訓練,休息時間集體參加制作這些武器裝備。 女人則白天采集,晚上趁著天亮甚至點著松明燈熬夜縫制盔甲。 …… 入秋之后的小河水已經退得只剩下小小一條河溝,大片的河灘裸露出來,就成了最好的訓練場地。 就在當初拓泥磚的位置,河灘上用木棍茅草扎成數十個草人插在沙灘上當做假想敵和箭靶。 一群男人按照不同的兵種展開訓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