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過朱元璋轉(zhuǎn)念一想,秦宇走了也未必沒有好處,起碼那些人不會懷疑,這場奪嫡之爭,是他和秦宇親手導演的。顋 “陛下,臣王用汲叩見!”刑部尚書進門行大禮。 “免禮!” 王用汲最近是焦頭爛額,朝中和地方上不少大員成了被告,而且還證據(jù)確鑿。要是放在平時,那些人當中其中任意一個倒臺都是天大的事情,而現(xiàn)在他們是接二連三的被告發(fā)。他這個刑部尚書,成為了被架在火爐山烤的人。 搞得他整天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懲治其中任何一個,都會得罪一大幫人。 那些朝中大員可不是只有他們本人而已,裙帶關(guān)系會牽扯到一大串。這就是華夏封建王朝的特色,每個官吏身后都有一個關(guān)系網(wǎng)。 要是那些大員都是獨立的個體,那倒簡單了。 關(guān)鍵他們不是。顋 一些新科舉人就算以前沒有關(guān)系,在取得功名之后,也會認個恩師成為別人的門生,和那些有權(quán)有勢的攀上關(guān)系。 獨立的個體,是很難在朝中立足的。 這就是封建王朝官僚的最大特色——朋黨。 古人在封建王朝當官不是打打殺殺,是人情世故,而且還是頂級的人情世故。爾虞我詐波云詭譎,甚至還形成了一套高級‘智慧’。 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吏,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都用在處理人情世故上了。 只有百分之十的精力用來干正事。 宋朝歐陽修就曾經(jīng)寫過一篇著名的《朋黨論》給皇帝: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顋 這片朋黨論他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千多字,闡明了朋黨自古以來就有的道理,讓皇帝不必談虎色變,只要分清小人的朋黨和君子的朋黨就行了。君子是因為志趣相同形成朋黨,而小人因為利益形成朋黨,這些都是自然規(guī)律。 他的這篇文章就是在給朋黨洗白。 歐陽修自己就有一批朋黨。 在歐陽修看來文人因為志趣相投形成的朋黨是無害的,殊不知文官也會形成文官集團,清流集團。在明朝后期,清流文官的危害更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