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此外,趁著他們正在打仗,正是積弱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橫插一杠子。” “如何橫插一杠子?”群臣問道。 “派遣飽學之士過去,傳揚我們的文化。宣揚三皇信仰,讓他們改信三皇,道家。”朱元璋道,“如此天賜良機,必須要把握住。” “咱要讓不列顛和法蘭西的人們,以后都會欣賞唐詩宋詞。” “而不是什么,啊,你這狂野的西風這樣的詩,。” “皇上此雄才大略雖然好,屬于遠見卓識,但是我大明找不到,會不列顛語的人才啊。”楊憲道,“不懂他們的語言,就沒法宣揚我們的文化。” “不列顛國家不同于高麗和倭國,我們能找到很多,會高麗語言倭國語言的人才。但就是找不到會不列顛語的。” “而且倭國和高麗,以前就有和中原王朝接觸,有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基礎。因此我們過去宣揚文化,他們也很容易接受。” “不列顛和法蘭西,那是完完全全沒有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就是一個全新的大陸。” “因此過去的人,不但要精通我們的文化,還要精通他們的文化。” “太子和諸位皇子,不是跟秦先生學了不列顛語嗎?”宋濂道,“因此老臣建議,可以派一位皇子帶人過去。” “標兒,你覺得,在先生的諸多學生當中,誰能當此大任?”朱元璋聞言,用詢問的目光看向朱標。 “回父皇,他們一個也無法勝任。”朱標道,“兒臣不妄自菲薄,在先生眾多學生當中,兒臣的不列顛語言,恐怕是學的最好的一個。” “他們都覺得學不列顛語沒用,因此一個個都沒有用心去學。” “而且他們也沒有兒臣勤奮。” “就連兒臣都自認無法勝任,他們恐怕就更加不行了。” “而且去不列顛國傳道,還需要精通他們的文化。先生的所有學生,恐怕都只學了粗淺的語言,對他們的文化是一竅不通。” “這可怎么辦呢?”朱元璋皺眉,“去不列顛新大陸傳揚華夏文化,是全球戰略的重要步驟,必須要派人去啊!?” “標兒你身為太子,你又不能親自去。”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