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如果他做到了,說不定現在都還是大明王朝。” “先生說的有理。”朱元璋道,心中暗想:秦先生你這不是來了嗎,你已經教會了咱怎樣防止封建貴族壯大,怎樣真正和百姓共天下。 你的出現,已經讓大明,可以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了。 “另外,還有一些皇帝用馭民之術,完全是因為蠢。”秦宇繼續道,“乾隆皇帝曾經說過,科舉的八股取士的主要目的就是形成牢籠,把文人困在牢籠里,讓他們沒心思反對他的統治。” “還搞什么三十三兩銀子的制度。” “他壓根兒就不知道,王朝的命運民族的命運,最終是由最底層的老百姓決定的,而不是由那些貴族決定的。” “貴族在民族危亡之時,只會逃到國外去繼續過他們的富貴生活。” “乾隆皇帝那樣馭民,完全就是在自找死路。” “所以乾隆后期,清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他老爹給他留下的盛世家底,被他敗的精光。” “別以為百姓的力量小,一旦他們爆發起來,就勢不可擋。” “皇帝連后悔的機會都沒有。” “一個王朝的主體民族的主體,是人數最多的底層老百姓,而不是那些少數所謂的精英階層。” “先生說的對。”朱元璋道。 “綜上所述……”秦宇道,“古代的皇帝之所以都用馭民之術,原因是他們本身就是貴族階層,從來沒有把最底層的老百姓當自己人,老子是精英階層,什么時候和你們這群螻蟻是自己人了?然而他們又不得不承認百姓的強大,因為好多王朝都是百姓起義推翻的。” “所以他們在面對老百姓的時候,心虛,不自信,甚至害怕。壓根兒就沒有為百姓考慮過,他們能不心虛,能不害怕百姓反抗他們嗎?” “最后是因為一些皇帝蠢,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廣大老百姓才是決定王朝興衰的關鍵因素。他們覺得,士大夫階層才是決定王朝興衰的因素。”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