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專屬于帝王家的‘精英教育’。 大儒們一個個都是這方面的高手。 群臣聞言,頓時鴉雀無聲,表示解答不了這個難題。 “算了,咱也知道你們解答不了。”朱元璋揮了揮手,“咱還是去問秦先生去。” ……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陸家村的小山坡上,秦宇坐在草地上,和黃村長閑聊,聽到他提出的問題后,十分懶散的回答道,“但凡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都能解答出來。” “哦,怎么個簡單法?”朱元璋不可思議的問道。 群臣都解決不了的難題,他居然說很簡單? “是因為他們心虛、不自信。”秦宇道。 “心虛,不自信?”朱元璋不理解。 “你知道魏明帝嗎?”秦宇問道。 “知道。”朱元璋道,“他是曹魏的第三個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子曹叡。” “曹叡當年就把馭民之術用到了極致。”秦宇道,“當時蜀漢東吳還在,他曹家也不是什么正統。所以他非常擔心百姓反抗他的統治,擔心百姓想要恢復漢朝,擔心百姓們投靠蜀漢,或者東吳。所以在曹叡的眼里,他治下的老百姓是他的心腹大患。” “他非常的心虛,這才把馭民之術用到了極致。” “這曹叡得有多心虛,多不自信才這樣干啊!”朱元璋聞言感嘆道。 “是啊,曹叡當時是很心虛的。”秦宇道,“但凡有點自信的皇帝都不會這么干的,因為不是正統還給不了百姓安穩的生活,曹叡便不相信百姓會真心臣服于他。” “殊不知,朝廷正統不正統的,在百姓心中根本就沒那么重要。” “百姓想要的,只是安穩、平靜的生活。” “不但朝廷是否正統不重要,就連朝廷是否異族都不重要。” “所以,只要他曹叡能讓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百姓根本就不會反抗他,甚至還會擁戴他。他的那些施政方針和他想要的目標,完全是背道而馳。” “怎么能說是背道而馳呢?”朱元璋道,“記得史書上記載,曹叡時期,整個北方幾乎沒有民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