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皇上,桑樹需要三年才能收獲,拿來養(yǎng)蠶結出蠶繭,賣給紡織工坊,換取收益。”劉伯溫道,“而這三年內,百姓吃什么?” “江南地區(qū)本就是大明的產糧大省,如果都改成了種桑樹,大明的糧食可能就不夠吃了。”汪廣洋道,“絲綢雖然能拿到海外賣錢,銷路也很好,但金銀畢竟不能當飯吃。” “我們的海外貿易不是很發(fā)達嗎,我們可以從海外收購糧食。”宋濂道。 “恐怕不行。”這時候,商部尚書沈萬三站出來道,“海外盛產糧食的區(qū)域也就那么幾個,每年的產量有限,如果我們一直購買,他們必定要漲價。” “而且是三個產糧大省全部種植桑樹,其中糧食的缺口必定很大。” “而且把良田改成桑樹,似乎有點可惜。”李善長道。 “如果不把良田改種桑樹,其他劣質的天地,種出來的桑樹產量滿足不了如此多的蠶桑養(yǎng)殖戶。”楊憲道。 “爾等都別吵了。”朱元璋道,“咱已經決定了,在西南大規(guī)模種植桑樹,讓那里的百姓人人養(yǎng)蠶。到時候再把他們生產出來的蠶繭,全部供應給江南地區(qū)。” “西南地區(qū)丘陵山地眾多,沒有大平原,糧食產量本就不高。把桑樹種植在山上,或者田埂上,也是廢地利用。稻田照樣可以種植水稻,對那里的糧食生產影響不會太大。” “江南產糧大省,不必改變。畢竟,糧食才是國之根本。在江南改稻為桑,就有點動搖根本的嫌疑。我們不能為了一時的紡織生產,耽誤了大事。” “皇上圣明!”群臣說道。 “從遙遠的西南供應蠶繭給江南,就有點耗時耗力了。”李善長道,“那里的山路難行,官道破爛,運轉到江南起碼需要一個月時間。” “這總比動搖糧食根本的好。”劉伯溫道。 “如此一來,就必須大規(guī)模修建官道了,以方便蠶繭的運輸。”楊憲道感嘆,“一個新機器的誕生,就誘發(fā)了諸多的相關問題,甚至改變全國。” “不錯,不錯!” 人群聞言,紛紛表示贊同。 “如果能有什么快捷的運輸方式就好了,我們目前都是用馬車運輸。”劉伯溫突發(fā)奇想。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