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為,當時是盛世,百姓安居樂業,于是才有了文化盛況。”朱元璋回答道。 “錯!你這個回答,很膚淺。”秦宇道,“華夏古代之所以在文學上能取得輝煌成就,之所以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出色的文化代表,那是因為古代皇帝,一直在和士大夫共天下。” “簡單的說就是,古代士大夫不勞動就能過上好日子。所以才有那個閑情逸致,去舞文弄墨,發展文學。” “古代又有幾個詩人,詞人,是真正的農民出身?” “可笑的是,就連那些擅長描寫田園風光的田園詩人,都出生貴族甚至是當官的。他們描寫田園風光的時候,眼中都是美,都是詩情畫意。” “而實際上,在累的要死要活的農民眼中,田園是不美的。田園里面,是他們的汗水,他們的血淚。” “唔,唔……”朱元璋道,“先生說的有理。” “那么我再問你。”秦宇道,“為什么在我們古代,沒有與文學成就相匹配的科技發明,科學成就?幾千年了,就只有一個四大發明拿得出手。” “為什么?”朱元璋問道。 “因為古代的皇帝,一直沒有和百姓共天下。”秦宇道。 “百姓每天都吃不飽,穿不暖,整天在為怎么活下去而發愁,怎么可能有科學的發明發現?而科學發明發現,往往都是在實踐中產生的。” “也就是說,不和百姓共天下,就極大的遏制了廣大民眾的創造力。” “試想一下,如果瓦特每天都在為怎么活下去而發愁,他能改良出蒸汽機嗎?如果牛頓家里揭不開鍋,米缸里只有幾粒米,他有心思去思考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他不會思考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而是會去思考,明天該怎么開口向財主家借點米。” “在皇帝和士大夫共天下的社會現實面前,百姓生活猶如螻蟻,活的不像人,創造力被壓制到了冰點,還被儒家思想馴化成忠誠的奴仆。” “這樣子的百姓,能有發明創造才怪。” “而那些舞文弄墨的士大夫,是不會去親自生產和實踐的。” “華夏的科學科技發展停滯數千年不發展,不奇怪。” “嗯,嗯。”朱元璋再次點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