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棣在奏折中說,讓你代為編寫一段倭國彌生時代的歷史。”朱元璋道,“你以前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是寫的很精彩嗎,不但在大明的民間廣為流傳,甚至還傳到了倭國。” “如今的大明,急需要用到你這個寫書的能力。” 朱元璋重用羅貫中,并把他安排在吏部,本來是為了平衡。讓他提拔西南的官員,牽制淮西黨。但現在,這件事情不得不先放一放。 為了征服倭國的大計,先把牽制的事情緩一緩。 凡事都有個輕重緩急。 “皇帝讓羅貫中編寫倭國彌生時代的歷史?” 群臣聞言是一陣的傻眼。 眾所周知,編寫歷史是一件非常嚴謹,甚至嚴肅的事情。 就像翰林院編修《元史》一樣,要查閱很多的史料才能寫出一段史實。甚至有的歷史,還親自走訪當事人,或者詢問一些當地的老人。 大家都在盡一切可能的,讓真實的歷史事件呈現在后人眼前。 而羅貫中沒有編修歷史的經驗,他只是一個寫小說的。 如果真的要編修歷史的話,皇上應該讓翰林院的學去做干才對,而不應該找一個小說家。 而且讓大明的人,幫著編修倭國歷史? 更何況皇上是讓他編寫倭國彌生時代的歷史,彌生時代距今已經一千五百多年,時間太久遠了。甚至朝堂上一些對番邦文化不太了解的人,彌生時代這個名字都沒聽過。 再者,倭國的文化比較落后。 一千五百年前的彌生時代的歷史,恐怕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可供世人參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