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洪承疇都快要剿滅李自成的時候,他卻把洪承疇調了回來防守京城。按照他當時的話說就是,李賊只有六七人逃了出去,不足為慮。” “如此半途而廢,致使李自成后來死灰復燃,攻陷京城。” “打蛇不死,貽害無窮,放虎歸山,斬草不除根等道理他不懂。” “當然他也并非是不懂,而是沒有做到。但凡一個傻子,都能把大道理講的頭頭是道,但能做到的卻鳳毛麟角。懂和做到,完全是兩碼事。” “當時京城戰事太緊,而鎮守寧遠的吳三桂又分身乏術。如果不把洪承疇調回來,京城恐怕很難守得住,他也有他的理由。” “所以老師才說,大道理人人都懂,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因為不能做到的人,總能給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 不錯,不錯! 人群聞言紛紛點頭,秦先生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這里斬殺袁崇煥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吳三桂無論是聲望還是統御能力,都不如袁崇煥。他沒有能力,擋住皇太極的三路大軍。” “總之一句話,所有的事情都是一環扣一環來的。” “前面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后面就要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彌補得回來,甚至永遠彌補不了。” 秦宇道:“崇禎的第四個錯誤,是面對皇太極的時候戰和不定。時而戰,時而不戰,導致明朝處理邊患,始終處于被動局面。” “當然對女真戰和不定,他不負主要責任。” “他之所以戰和不定,只有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沒錢沒糧。” “朝廷發不起軍餉軍隊沒有糧草供給,拿什么打仗?” “要是有錢的話,他早就打了。要是朝廷軍餉充足,給一個傻子當皇帝,他都知道對邊患要戰而不是和。和,也是屈辱之和。” “朝廷沒錢沒糧的原因大家都懂,那就是封建貴族占有了社會絕大部分財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