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多分給他們十兩銀子,完全應該。” “秦先生明顯對他們兩家分外照顧,先生對誰好,我們就對誰好。” 村民們紛紛說道。 很快,在二房長輩和三房長輩的維持下,村民們排好長隊,開始領錢。 拿到真金白銀的村民們,一個個笑逐顏開,攥著銀票的手,都冒出了汗水。 瀟瀟的瞎眼婆婆,拿錢的時候,干涸了幾十年的眼睛,流出了淚水:“我是活了一輩子,都沒見過十兩銀子這么多的錢啊!” “我苦命的兒啊,你為什么死的這么早。你如果不是死的這么早,現在也能享福了。” “你在九泉之下就放心吧,為娘現在活的很好,因為有秦先生這個大恩人在。” 瞎眼婆婆的兒子已經死了將近十年,但她還是時常想起。 而其余的村民拿到錢之后,則是眉開眼笑。 議論紛紛,商量著錢該怎么用。 “明天,我就去集市買點米回來,改善一下生活。”一名婦女說道,“每天吃高粱面加野菜,吃的人都想吐。” “必須的生活用品,也要多買一點,出山一趟不容易。” “另外再給孩子們,每人置辦一套衣服。大閨女都十三了褲子上還爛一個洞,像什么話?” “除了買米和置辦衣服之外,我還打算把我原來的房子修整一下,改成磚瓦房。”村民陸大力說道,“以前的泥巴木頭屋,一遇到下雨就容易漏水。孩子們在潮濕的地方睡覺,很容易生病。” “十兩銀子已經很多了,做這兩件事情完全足夠。不但足夠,還剩余不少。”村民陸大青說道,“我也要把我家的房子改造一下,改成磚瓦房。” “我也有這打算。”另外一村民道。 村民們幾乎全都有修繕房屋的打算,修繕所需的磚瓦不方便從外面運回來,村民們就會自己燒制磚瓦,在村東頭就有專門的磚瓦窯。 磚瓦匠人不缺。 古時候的村子大多是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木匠、泥瓦匠、鐵匠、裁縫……女人紡紗的、染布的、甚至還有會看風水神神叨叨的神棍。 洪武初年百姓的收入水平,中等人戶是每戶每年五兩銀子。 他們一下拿到了十兩銀子,就是中等人戶兩年的收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