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是災民問題。”朱元璋道,“朝廷的賑災舉措實施的到位,讓災民們都能吃飽飯。可吃飽飯了的災民,他們有力氣卻沒事干,經常在接納他們的州縣滋生事端。” “居然還有讓災民吃飽飯的賑災官員?”秦宇臉上露出了驚訝,“那么那個賑災官員,也算是個能臣了。歷朝歷代的賑災欽差,哪有讓災民吃飽的?他們一般都是每天只給災民吃一頓飯,餓不死就行了,這樣耗費少當官的還可以從中貪點又方便管理。” “因此我猜測,在這次賑災的官員當中,必定有一個能臣,和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手而且嫉惡如仇。官場老手,哪干得出這種事情?” “的確有一個能臣和一個新手。”朱元璋道。心中震驚,他居然全都猜出來了!胡惟庸就是那個能臣,而曾懷就是那個初出茅廬的新手。 曾懷剛剛踏足官場,還保持著讀書人的氣節,胸中有一股為國為民,為朝廷辦好差事的熱血。所以他才看不慣世間的不平事,再經過胡惟庸的指點,于是給了當地災民每天三頓飯。 剛剛走上崗位,誰還不是個熱血青年? 不過相信用不了多久,他的棱角就會被磨平。 “還是那句話,不能給人只打上一個標簽。不要因為他們是災民,就覺得他們只有可憐的一面。”秦宇道,“他們吃飽飯之后也會惹是生非。連家都沒有了,自然想報復社會。而且災民人數眾多,惹事后官府也不容易抓到他們。從而表現出惡的一面來,這是必然現象。” “至于如何處理,方法也不難。” “其一就是以工代賑。朝廷停止發放賑災糧,想吃飯的都給我修堤壩去。古時候的天災大多數都是洪災,一條黃河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再常見不過了。” “其二是移民就食,把百姓遷徙到西南去。西南不是正需要人口嗎?” “好主意!”馬皇后忍不住脫口而出。 “這算什么好主意?以前范仲淹就干過。”秦宇道,“然而歷史上把賑災做的好的,就只有范仲淹一個。其他的賑災官都很少有做得好的,為何呢?” “對啊,這是為什么?”朱元璋問道。 “你不是喜歡研究歷史嗎,這個問題留給你自己去思考。”秦宇道,“如果什么都給你說明白了,那么研究歷史還有什么趣味?” “如果都給你說明白了,你還會以為其中的門道僅此而已,沒什么大不了的。” “記住,看到了答案再去想原因,那是上帝視角。自己把答案研究出來,才算真本事。我不告訴你答案讓你自己去思考去研究,也是在鍛煉你。” “你在鍛煉我?”朱元璋郁悶。聽起來好像他是自己的老師一樣,不過這也很正常,他本來就是個老師,留下一道題目測試別人,也是他的本行。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小學畢業都想的出來。如果你能自己解答,水平會提高不少。”秦宇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