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義的現(xiàn)代角度上講,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而不是群體動物。 在原始時代,人類學會了共同勞動,共同狩獵,共同分配勞動果實,那時的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但是在現(xiàn)代,人類的智慧在增長的同時,心思和性格也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這句話充分證明了,人不再是一種群體動物,而是一種具有獨立思維,獨立行為和獨立感情的動物。 也可以說是一種孤立狀態(tài)的生物。 而在這份孤立的基礎上,通過那重合的部分,也就是所謂的三觀,興趣愛好,這些方面一致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成為朋友,反之無法互相理解的人,一般都會與彼此越走越遠。 所謂的圈子,就是這樣形成的,圈子里的人,姑且彼此還是朋友,有談論的點,能一起玩耍交流,能在歡聲笑語當中耗費光陰,哪怕是在做浪費時間的事情……想必那也是快樂的吧。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融入圈子,可能他們的興趣愛好比較偏門,和別人說不上話;或者說因為先天問題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因素,讓他們不太喜歡和他人交流,甚至覺得交流沒必要,以及恐懼交流。 這也就是所謂的性格內(nèi)向的人,一般人也不會自討沒趣的去給他們熱臉貼冷屁股,漸漸就會與之疏遠,內(nèi)向的人也會覺得這樣是自然的,放棄改變,這份疏離在人群當中的孤獨,就會隨時間而不斷沉淀。 這份沉淀的重量會積壓在心里,明明自知沒事的,可以說出來,卻仍舊被壓迫著說不出話來。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因為這份壓力的累積,在有著信息媒介這一遮擋物當面具的社交平臺上,才有那么多,看起來不符合常理,特別陰暗的話語吧,只有在沒人知道他們是誰的時候,他們才肯把心里的話說出來,甚至和別人當朋友。 然而也因為如此,在情感方面,他們會更加敏感,特別是在失去的時候,哪怕是塑料兄弟情,他們也會為此糾結(jié)半天,心想是不是自己錯了,讓他|她生氣了。 如果結(jié)果不好,這份情緒一般會往更加極端的方向的爆發(fā),當然是在社交平臺上,不管網(wǎng)絡上如何,在現(xiàn)實中他們還是會盡力壓抑住自己。 這充滿了撕裂感,卻也是人真實的反應。 表面上平靜,內(nèi)心暗流涌動,表面上大大咧咧,內(nèi)心卻深沉無比……都說相由心生,可人的內(nèi)心和面上呈現(xiàn)的表情又不一定相符,這一反差,正是人的矛盾性所在。 網(wǎng)絡的自我,現(xiàn)實的自我,兩者的反差割裂,不也是如此嗎,因為生活的種種壓力,戴面具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常態(tài),會單純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說出來的人,往往都成了不懂得看氣氛被人針對的笨蛋。 可這,也是人。